阅读历史 |

第 785 章 土之章:剑抵西垂,谁知帝王志<br>(一):自取辱 (第2/2页)

加入书签

但是司马昭仍旧极力推辞,结果这件事再度作罢。

经过了这件事,世人对司马昭的非议有些减少。

但曹奂生性懦弱、不喜权谋,他虽然是名义上的皇帝,相较于曹髦来说根本没有与司马昭争权夺利之心,心甘情愿当一个傀儡。

虽然司马昭在曹髦死后并没有如市井传言的那样僭越篡位,但是他的做法却还是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和疑惑。

登基大典结束之后嵇康就气冲冲的回到了府中,其兄嵇喜看他满脸怒容,大致也猜到了原因,他奉劝嵇康不要太过愤世嫉俗:

“康弟,大将军司马昭能够有今时今日的地位,并非是一朝一夕之事,他有父兄为他打下来的深厚根基,再加上他自己能力出众,所以难免锋芒太露,愚兄劝你还是看开一些吧,他毕竟没有像王莽和董卓那样有篡位之举,而仍是大魏的臣子不是吗?”

嵇康却不这么认为:

“兄长此言差矣,司马昭之所以现在不敢谋朝篡位,原因在于他刚刚弑杀了先帝,他害怕万民所指,令他即使称帝也地位不稳,所以才会假意迎奉燕王为帝,等到这件事的影响过去了,兄长觉得他难道还会安分得做个臣子吗?”

这番话令嵇喜没有办法反驳,但他同样也问出了一个令嵇康无法反驳的问题:

“既然如此,那愚兄说句杀头的话,陛下的曹魏江山又是从何得来的呢?”

见嵇康陷入沉思,脸上的怒气也逐渐为冷静所替代,嵇喜笑着走到了嵇康的面前说道:

“世间大事本就有它应有的天理循环,我们谁也无法预测将来,康弟你试想一下,若是先前的那场宫门之变是曹髦获胜了,那司马家会善罢甘休吗?两者继续争斗下去国家必然大乱,倘若吴蜀趁势再组合纵来攻,又有谁能够代替司马昭来总揽大局呢?依愚兄之见,无论曹髦之死是贾充擅自做主,还是司马昭背后怂恿,若不是曹髦执意要对司马昭下手的话,恐怕至少现在事情不会演变至这种地步,不是吗?”

听了嵇喜向自己客观的分析了这件事,嵇康虽然部分认可了他的话,但是对于司马昭弑君这样的行为,他还是无法接受。

但是对于现下的局面他一个文人也无能为力,所以嵇康做出了一个决定:

辞官隐退,再也不问政事

半年之后,司马昭意欲征辟嵇康为自己的掾属,等到传命的官员送到嵇康家中时,方才从嵇喜处得知嵇康早已辞官归隐,去向不明。

为此司马昭感到十分惋惜,而钟会已经得到了嵇康身在河东向秀家中的消息,便趁着这个机会对司马昭说道:

“既然如此,不妨由下臣去寻访,请来为大将军您效力。”

司马昭听后虽然不抱希望,但是一想传出去也能让自己有个尊贤的名声,便同意了。

在钟会前脚刚走,司马昭后脚就对裴秀说道:

“他此去必然是自取其辱”

然而等到钟会带着丰厚的礼品,满心欢喜的跑到河东去见嵇康的时候,却发现嵇康一个饱学之士居然在树下打铁,而同列“竹林七贤”之一的向秀在一旁帮他拉风箱,两个人都是一副大汗淋漓的模样。

钟会仗着自己是钟繇的儿子,自认为有几分才华,本打算拿着自己刚刚写好的《四本论》以找嵇康请教探讨为由打开话题,进而邀请他重返洛阳为司马昭效力。

可是在自报家门之后,嵇康却好像没有听见钟会的话一样对他毫无反应,这一点在旁的向秀都觉得有些忐忑。

尴尬的站在原地许久之后,感受到了莫大耻辱的钟会转身便准备离去。

而就在这个时候,抡锤打铁的嵇康却突然停止了自己的动作,冲着钟会的背影问道:

“你听说了什么而来?又看到了什么而去?”

钟会对此心领神会,他背对着嵇康答道:

“我听到了所听到的而来,看到了所看到的而去”

等到钟会面色铁青的离开之后,向秀走到了嵇康的身边小声提醒他:

“你得罪了他,对你是没有好处的”

对此嵇康却丝毫不在意:bigétν

“我只是不愿意和自己讨厌的人说话而已”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