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三十四章:恰逢其时 (第2/2页)

加入书签

要不是蒙元和满清,突然在中间横插一杠,开了历史的倒车,经历了无谓的曲折与坎坷,也许古代中国便能领先世界,提前走上近代发展道路,至今傲立全球,独领风骚,也说不定呢!

总之,在商品经济发展,没有达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国内市场尚未形成,钱的用途,便十分有限了!许多地方,还在以物换物,有钱也未必能买到东西!然而,当商品经济开始活跃起来以后,以物换物就不方便了,货币的流通作用,便更加凸显,这也是为什么宋代出现了纸币的雏形——“交子”的原因所在,更是明代以银两和银票作为流通货币的源头!

介绍了“一条鞭法”,以及它产生的时代背景,我们再来说说司马懿的“纳赋令”!既然税收改革,是由社会生产力水平和商品经济的活跃度决定的,那么,在汉末三国时代推行这种制度合适吗?是不是太过超前了?

要说超前嘛,确实有点,却也基本符合目前的客观实际!穿越者刘纬,已经给这个时代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影响力,可不仅限于汉国境内,就连魏国,也早就不是原本的模样了!

为什么司马懿一道“垦荒令”就能让魏国上下,掀起一场农业大生产的浪潮,屡获丰收?其前提条件是,农业生产力,已经受刘纬的影响,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否则,哪有那么容易,就能实现粮食产量的大丰收!

因为司马懿和孟达的背叛投曹,以及曹镤等技术人员被挖角,刘纬早年间发明的生产工具,早已被引入魏国,包括坚硬的铁质农具、灌溉用的翻车和轮车、水力驱动的磨盘碾子等等,已并不稀罕,田间地头,随处可见!

当然,这也不都是刘纬的“功劳”,亦是孟达当年推行新政改革时所留下的成果!有了这些相对先进的农用工具,再加上“垦荒令”所激发出来的积极性和干劲,才使魏国农业迅速恢复和发展,粮食产量翻倍增长!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至关重要,那就是刘纬日防夜防,番薯的种植技术,还是被司马懿偷偷学去了!他所研发的那种“绝育番薯”还是有漏网之鱼,没有彻底去除繁殖能力,被魏国人培育出了种苗,并广泛种植,如今这种高产作物,也成了魏国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食!ъΙQǐkU.йEτ

可想而知,要是没有番薯,魏国粮食产量要想翻个几倍十几倍,哪有那么容易?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神奇的作物,看似不可能的奇迹才得以实现!

除了生产力的发展,魏国如今的商品经济,也是高度发达!刘纬这么多年来,一直在和魏国做买卖,再加上早年间孟达改革的效果,如今曹魏的国内市场已基本形成,外贸交易更是十分活跃,就连金融体系都已初现雏形,商业和手工业蓬勃发展,虽然不是刘纬的地盘,却已经深受影响,不知不觉地融入了商品经济浪潮,早已今非昔比!

如果说,只经历了这么一二十年的发展,就能赶上宋明时期的水平,那就太夸张了!但是,经济繁荣所带来的结果,便是货币的重要性得以体现,司马懿选择这个时候,改革税制,推行新法,可谓恰到好处,正逢其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