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十四章:改组革新 (第2/2页)

加入书签

德国在近代历史上拥有一支堪称世界最强陆军,这多少与参谋本部的出现和发挥效用,有着莫大的关系!同时,这一创举到后来,也是逐渐为各国所效仿和复制,而逐渐遍及全世界!

我们都知道,在古代战争中,君主意志往往就是国家战略,甚至有时连具体战术细节,都得由统帅决定,效率低下不说,也有着巨大的漏洞,那便是一个人的智慧和才华毕竟是有限的!

比如北宋时期,国家军力孱弱,屡屡战败于辽国,究其原因,除了重文轻武的思想影响外,也是因为皇帝的瞎指挥!我们可以翻阅宋代与辽国战争的历史记录,每代皇帝必须御驾亲征,即便他不亲临战场,也得在千里之外的都城遥控指挥!

宋太宗赵光义,可以算得上是个英明圣主,可指挥打仗的水平实在太差!他亲率十几万兵马,北攻幽州,却在高梁河之战一败涂地,全军覆没,自己负伤,差点丢了性命!

其后,赵光义倒是不御驾亲征了,可将领带兵出去打仗,他却要遥控指挥,并亲赐阵图,如何布阵,如何扎寨,如何御敌,全都得听他的!

要知道,那个年代可没有电话,消息传递异常缓慢,战局瞬息万变,等皇帝的指令传到,黄花菜都凉了,岂能打胜仗?将领们也因此而束手束脚,不敢发挥,全听皇上的,以免承担责任,还哪有敢战之心?

有一件事,特别搞笑,说是宋太宗赐给出征将领一张阵图,让他们就按照图上布阵御敌,可将领率兵到了地方才发现,这里是一条河啊!难道让士兵们去水里泡着?也不知道皇帝手里的地图是哪年的!

这其实也简单,临时调整布阵地点,不就好了?可将领们哪敢擅自做主?如果改换移防,打了胜仗,岂不是证明皇帝是瞎指挥,打了他的脸么?如果打了败仗,这个责任,可就完全由将领自己来负了,因为谁让你不遵皇帝命令的!

这一战的后果,可想而知,将领紧急派人回京向皇帝请示,却也没来得及,辽军杀来,大败亏输!

由此可见,统帅决策型模式,实际上漏洞百出,效率低下,对统帅的各项素质要求太高!即便你是英明圣主,百战百胜,可你敢保证你的继位人,拥有与你一样强的能力吗?

更何况,能当好皇帝的人,也未必善于指挥打仗,政治家就要做政治家的事,到底要不要打,打谁,什么时候开打,可以由皇帝来定,但如何去打,还是应该交给专门的军事机构来操作!

刘纬是一名穿越者,拥有神一样的视野和开了挂般的知识和能力,但从根上算,也是个普通人,他的智慧和精力,也是有限的。

以往,刘纬指挥一些局部战争,还显得游刃有余,可未来刘纬要着眼于整个天下,靠他一个人根本顾不过来,同时他也担心自己这个业余的军事爱好者会犯大错!

另外,刘纬的太子刘瑾,现在还小,也看不出他以后会是个什么样的人才,如果将来国家交到他的手中,万一此子在军事方面没有天赋,怎么办?wwω.ЪiqíΚù.ИěT

为着眼于未来,刘纬早在心中谋划着,要借鉴后世普鲁士经验,成立属于汉国的参谋本部!改统帅决策型模式为军官团决策型模式,群策群力,汇聚团体智慧,指导未来战争!

--

作者有话说:

感谢:小宇66191的豪爽打赏!感谢:leeshyly的友情支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