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6章 谈茶论道 (第2/2页)

加入书签

“客官读书很用功啊,都读了一下午了,你读的是什么书?”女老板轻启朱唇,柔声细语的问道。

“这些都是你们女人不看的书。”陈甲一笑,忙把书塞到了口袋里。

“那请问您还要喝点茶吗?”

“你们这里都有什么茶?”陈甲问。

“我们这里可以说是本县最大的茶馆了,大清十大名茶,我们这里都有啊,不知你想喝什么茶?”

“我想都尝尝,可以吗?”陈甲笑着说。

“当然可以,只要你愿意花钱就行。”

“这个好说,不过,我有个不情之请,不知道可不可以。”陈甲说。

“怎么说?”

“请问你能亲自为我烹茶吗?”

“哦?要我亲自为你烹茶?”女老板看着他,一笑。

“正是。”陈甲说。

“这倒也可以,”女老板说,“不过,我亲自为你烹茶,是要收取双倍的价钱的。”

“可以,这没关系的。”

时间不大,果然,这女老板备齐了各种茶和茶具坐在了陈甲的对面。

陈甲一看,这些茶壶,茶盏,茶则,茶匙,茶斗,茶荷,茶擂等,与古董相似,都是极为考究的。

女老板轻挽袖面,露出一双玉手,先是拿出一种绿茶,全部是嫩芽,外形细嫩卷曲,似螺形,色泽绿褐,蒙披白毛,用开水一冲,散发着淡淡的幽香,汤色清翠澄澈,叶底细嫩微白。

“客官既然来品茶,定是深谙茶道,不知你可识得此茶?”女老板看着他,笑着问道。

陈甲明白,她这是要考他一考,于是答道:“如果我没猜错的话,此茶名为洞庭碧螺,乃是清世祖康熙十四年游太湖时题的名。”

女老板一听他回答正确,点头赞许。

这时,她又拿出一种茶,外形如雀舌,芽叶肥壮,花香扑鼻,叶底匀嫩鲜亮。她先是用开水冲了一下,随之把水倒出,再泡,但见绿色清汤中,茶芽垂直下沉,根根向下。

陈甲浅尝了一口,但觉滋味醇和,回味香甜持久,虽然是二泡,味不淡薄,香不减低。

“这种茶,你可识得?”女老板问。

“这是敬亭绿雪,榔源松萝是屈指可数的全国名茶,但是敬亭绿雪的品质要远远超过它,”陈甲顿了顿,然后说,“《茶名大全》上说,敬亭毛尖,产于安徽宣城敬亭山,茶品细嫩,有白毛处其上,不易多得。”

“客官,看来您是位茶道高手啊,对于茶道,你有什么见解吗?”

“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是一种生活艺术,生活礼仪,以及修身的生活方式,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茶道被誉为是道家的化身,源于中国,之后又传入西方和日本。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而到了宋朝,宋徽宗赵佶就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中国茶道吸收了儒,道思想精华,道家的学说,则为茶道注入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创立了茶道的灵魂,强调‘道法自然’,包含物质,行为,精神三个层次。而就其构成要素来说,有环境,礼法,茶艺,修行四大要素。”m.bīQikμ.ИěΤ

“敢问您尊姓大名?”女老板一听他说的头头是道,不由得频频点头,大为赞赏。

“不敢当,在下陈甲。”

“陈甲?”那女老板一听,想了想,“原来你是忠武门大名鼎鼎的陈馆主,想不到你们习武之人却也懂得茶道,真是难得啊。”

“你过奖了,我只是略知一二罢了,”陈甲笑道,“你也听说过我的名字吗?”

“你一双神腿打遍全县无敌手,谁人不知,谁人不晓?”

“那是过去式了,我的一个兄弟就比我厉害,”陈甲连忙摆手,“请问姑娘芳名?”

“我叫石友瑶。”她略带羞涩的笑着回答道。

“我与姑娘一见如故,感觉像是找到知音了,如果你不嫌弃我是个习武的粗人的话,我们交个朋友吧。”

“瞧你说的,我怎么会嫌弃你呢,”石友瑶看着他,“你有空可以常来店里喝茶,多喝茶健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