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二十七章:打秋风的白眼狼 (第2/2页)

加入书签

康熙发话了,大臣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有人欲言又止,有人抬着头好像不想发表意见——这是正常现象,皇帝还没表达之前,这些官场老油条一个个都选择沉默,毕竟谁也拿不准康熙心中是什么想法,都怕自己说错了什么话。

不过,有那么几位德高望重的大臣,是不会在乎康熙心里想什么的,说错话也无所谓,只要大胆把自己心中想法提出来就行,至于皇帝会不会采纳,那就不关他们的事儿了。

以张廷玉为首,他踏前一步,不卑不亢道:“万岁爷,臣以为救灾一事需三思而后行,我大清南方粮仓省份,这几年也是连续遭受汛情,农田不知被淹没多少,各省粮仓就没有满仓的年份,国库情况和各省份也没差别。

这朝鲜国王开口就向万岁爷要粮十万石米,怕是把河南、直隶、山西、山东这几个省份掏空,都拿不出来。而且,这要去的粮食,他们也没说什么时候归还。依臣之见,此事就此作罢。”

这位老臣已经说的很清楚了,我们自己国家粮食储备都不够,哪里有余粮做好人送给别的国家?如果真的要给,也只能是借出,借出必须有归还。而且十万石米是别想的,十万石米还不得十几万石谷子才能打出来?就算砍一半,恐怕也要掏空北方至少两个省份的粮仓。

所以,皇帝你自己看着办吧。

当然了,十万石米对大清来说其实是小意思,国库里现在就有不止这么一点,各省单单只漕运只需要十几条船,就能凑出这些粮食。只是张廷玉个人不想如此便宜了朝鲜王国。

一番话说完,朝鲜王国使团是一个个盯着张廷玉,恨不得喝他的血、吃他的肉。半数大臣都松了口气,要无偿拿十万石白米给其他国家赈灾?就算不是他们家的粮食,也会心肝脾肺肾通通疼上十天半个月。

胤禩就差没有鼓掌大喊‘老张啊,你说的真好’,心里不知道有多乐。

就这件事的看法,八爷是和张廷玉站在同一阵线的。

借粮可以,送粮面谈。

但胤禩多少也知道康熙的性格,这个人吧,太要面子,宁愿活受罪也不能丢了面子,尤其是在小弟面前。

但听完张廷玉的话,皇帝也开始思索起来。

朝堂上沉默了有一炷香,康熙才开口:“张廷玉,为朕拟旨吧。”

就有小太监端上笔墨纸砚,张鸿绪也急忙开始研墨,张廷玉缓缓走到龙椅旁的小桌边,提起毛笔等着康熙口谕。

“遣户部郎中往天津,节流河南漕运两万石米面等,以商船运出大沽口,至山东登州加运一万石米,拔运至朝鲜平壤,再送往汉城协助赈灾。”

这道圣旨直接给朝鲜王国送了三万石粮食,而且是舂好的精米,真值得其他人夸一句慷慨大方了。至少欧洲那些国家,就算是兄弟国家之间,都不会在对方危难时伸出援手,没趁你病发兵打你就不错啦。

末了,康熙还给了张廷玉一个眼神,这辅佐皇帝几十年的老臣立刻心知肚明,对朝鲜使团开口:

“诸位可以放心回去告诉你们国王,我大清对此时绝不会坐视不管,但我泱泱天朝不比你们小国小家,有几万万百姓需要朝廷养活,如果三万石米还不够赈灾的,随时可以开口借粮。”

这老臣把‘借’字加了重音,生怕朝鲜使团的这几人耳聋,浑然不在意对方目光中的怒火。

胤禩看到那几人表现,心里说不出有多少厌恶。

别人肯借粮给你,脸上还一副不情不愿,好像对方欠了百八十万两银子的表情?说句白眼狼都是高看了这群人,简直狼心狗肺、牲口或许都比他们更懂得感恩。

真想让韵袖坊的人,将朝鲜使团直接在归途中宰掉。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