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31章 (第2/2页)

加入书签

为了不再那恶心到吐的重复,郑勇终于忘了一切,什么也不想了,就跟这支毛笔和宣纸干了,写吧,就是一千吗?以前在特种部队时,不就动不动罚这个罚那个吗?一千个俯卧撑他也是做过的!于是,那种宁可累死也被被吓死的特种兵劲头又上来了。

看到郑勇这样的状态,孙传庭终于笑了,他感觉终于把郑勇身上的那些累赘都给除掉了,现在的郑勇才像一个学生了。只要他这样,孙传相信,只要给他三年,让这个小地主变成一个书生根本就没有问题,说不定还能考一个童生甚或秀才什么的。只是,自己又怎么可能有三年的时间呢?唉,孟子之三乐之一,就有得天下英才而育之,这个小勇应该就是这样的一个英才,只可惜自己却不能教而育之,可惜哉啊!

孙传庭由此便萌生了退意。崇祯虽然也算是一个有为之君,不过他却也过于着急,性子不够沉稳,特别有一条,他遇事会推脱,而为他顶锅的往往又是被他所看重的,仅这一点他就感觉这个圣上,不可能有大的作为,因为,魄力不够,格局不够。然而,虽然如此,可是方今之天下,却也是一个乱世了,国家正在风雨飘摇之中,内有乱贼,外有虎狼,如果搞不好可能会出大乱子。

他当然也不相信大明会亡的,因为,即使是北方乱了,还有南方啊,以长江为天堑,至少可以做一个南宋,如此也可以再支撑百余年而不倒。不过,如果成为南朝之后,那就再也没有返回的机会了,自古以前,只要是出现南北对峙,基本上都是北方胜而南方败的局面,这已经形成了一种共识了。他不希望看到大明也成为这样的局面,再者,把北方如此多的地域交给鞑子,也是他所不能容许的,因为他家也在北方,他不想做清人。

所以,最终他又长叹一声,不管怎么样,自己是把老骨头,还得苦苦支撑啊。儒家的这种家国情怀与忠君爱民的思想,对于已经是根深蒂固了。想改变已经没有任何的可能了。

第二天,济尔哈朗在四个女人堆里醒来,不要多想,他并没有做什么,只是因为让女人们以她体温来给自己取暖而已,如今他的暂时没有了那种想法了,从现在开始,他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来,直到把清军安全带回来,带出关外去。

于是,他亲率自己的二万多部众,也开始南下了,而如此整个北直隶首次没有了清军,这可是破天荒的一件大事。而与此同时,崇祯也总算是接到了孙传庭的折子。此前他已经接到了第一份奏折,对此他几乎是不敢相信的,多尔衮居然被袭杀了,这可是一件天大的事情。为此他立即召集文武商议此事对于朝廷社稷的影响。然而让他失望的是,大臣们的反应普遍都很消极,几乎所有的人都众口一辞,都说孙传庭如此那是犯了清兵之怒,原本清军在抢掠完了山东之后就会出关回到东北,而现在他们却不肯走了,这都是传庭的惹下的祸,甚至有人要求严惩他,至少要罢官。筆趣庫

虽然崇祯也感觉有些道理,可是,要严惩孙传庭他却做不到,毕竟他可是负责山东的军事主官,他在山东土地上抗击入侵的清军难道这个也有错吗?而斩杀了对方的主帅不应该是大功一件吗?怎么反而成了大罪了呢?甚至还要因此而罢官,如果真是这样了,那今后谁还会为大明而战?当年南宋陷害了岳飞,从而导致了南宋的灭亡,如果自己此事处理不好,那一定也会重蹈覆辙,这怎么可以。

虽然崇祯不够聪明,可是他也绝对不傻,他也知道文官之中,党争非常的厉害,派系之间有时为了至对方于死地,会连国家的利益都不顾,对于他非常的痛恨,可是却又无可奈何,因为他所倚重的大臣,都是派系中的,而在朝堂之上,几乎人人都在派系之中,这可怎么弄?总不能把他们都罢黜了吧。那么,再上来一拨新的就没有派系了吗?就没有党争了吗?当然还会有的。

如果是这样,他也就没有必要做这样得罪人的事情了,他要做的只有一个,想尽办法让各派保持平衡,要让他们相互之间都忌惮对方,最终他这个皇帝才可以调解阴阳,把控朝堂。他要做的是一个平衡大师,而不是一个替天行道的山匪。

想到这里崇祯清咳了一声道:“朕又收到了孙传庭的奏折,他又斩杀了多铎,众爱卿,可有什么说法吗?”

有一个年轻的御史出班对上首揖礼道:“臣请斩杀了孙传庭,以舒缓清军之怒,好叫他们早一点回归北方。”

而又有一名年轻的自御史出班对上揖礼道:“臣觉得孙大人守土有功,抗击鞑清有力,应该给予封赏,治下官兵也应该给予应有的封赏否则会寒了军士的心,不利于国防。”

而又出来一个年轻的御史道:“孙传庭固然斩杀了多铎,可是,秦军也因之而损失殆尽,这为不明智之举,攘外必先安内,对鞑清应该取缓,而所从急者,实是流贼闯王。而孙传庭正是陕西巡抚,流贼屡剿而不灭,实是孙传庭不知轻重也,请罢其官。”

这人说完了,立即有人站出来大声道:“臣附议。”

之外又有人站出来附议,不久就站了三分之一的文官竟然都在附议,这让崇祯处在了一个尴尬位置上,采纳吗?这不可以,哪有打了胜仗还要罢官的呢?不采纳,可是这么多文官都如此,是不是有自己所看不到的要害呢?他现在看不清,所以也不便急于表态,而是道:“如此,此事也搁置一下,下面谈一谈,清军南下山东之后可会出现一个什么形势,而现在杨嗣昌部,要不要继续留守德州一线?”

有人出班道:“回陛下,您可派遣一密使至杨阁部,让他只要监视那些清军就好,如果清军有意北撤,则放开一条通道,任其北去就可,现在我们最大的心腹之患是流贼,只有保存战斗力,剿灭流贼,我大明才能内安,之后便可解决外患矣。”

他说完了,立即不断有的出来附议。这让崇祯非常的不爽,看着众人突然长叹一声道:“今天朕甚是疲乏,或是染了风寒,如此退朝吧。”

立即有一名太监大喊:“退——朝——”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