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35章 (第2/2页)

加入书签

郑勇骑马一边往回赶路,一边思虑着大明当下的局势与自己的处境,行了一日,估计再有一日就可以回家了,看到天色已晚,他立即下令扎营,帐篷搭起来,他立即把郑三娘与郑四傻拉了进去,三个高层开个撞头会,郑勇道:“这一次我们在回去之前,必须下一个封口令,那就是这次外出所做的一切都不得说出来,就说我们只是出去拉练去了,不巧荒山遭遇到了土匪,有十几名队员遇害。大家一定要统一口径,不可以让我们参战并斩杀敌酋的事情暴露出来,如果被朝廷里的主和派得知了我们的存在,他们必须不会放过我们的。现在我们还在发展阶段,如果被迫造反,那可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第一我们的力量还太薄弱,第二我们的工业基地非常的难以搬迁,而没有他们,我们就失去了最大的依靠,这些工业基础设施可是砸进去我们很多的人力和物力,培养起了一大批的优秀工匠,他们制造出来的武器装备大家也都看到了,我们离不开他们,所以,这一次一定要严格执行封口令,如果有人敢违犯,杀!”

”你们把这个军令给我传达下去,回到营地之后,我再召开一下高层会议,把此次事件再通报一遍,这一次我们一定要把保密工作做好,而与此同时,就是大力扩展力量,总人数要上千!“

两个人立即点头,他们也从郑勇的严肃表情与急切的语音中感觉到了事态的严重程度,看来,这一次真是偷鸡不成舍了把米啊。谁会想到能成为这样?本以为凭借军功可是稳稳的获得一个武职,如此,就可以公开的大规模发展一波,特别是把重点放在商业上,以商养兵,藏兵于商,逐渐的向四周扩展,在更大的范围内布局。

想法很丰满,但是,现在很骨感,这真是当头一棒,把郑勇打得头晕目眩,有点找不到北的感觉。谁会想到党争竟然如此的激烈而残酷呢?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利益,而有利益的地方就会有纷争。朝廷是什么地方?权力的大本营,那就是一个火山口,可不是什么人都能在那里获得一个立即之地的,一个不小心就会丢了性命而不自知。

这一次算是彻底的教训了郑勇,在后世他就是军事基层的人才,根本就接触不到上层的事情,说白了他就是一个工具而已,要做的就是如何让自己更有力量,在被使用时可以更顺利的完成任务。至于去打哪里,那是上层的事情,而至于为什么打,那就是更上层的事情了,他更接触不到,现在好了,自己在大明的第一次正式出手,陷入到了党争之中,而且,还因此必须萎缩起来,隐藏起来,要完全的沉到水下去,水下的水草或者淤泥里去,让水面上没有一点证明自己存在的波纹,只有这样才仿佛可以保住自己现在的一切。

特么的,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一个结果呢?难道是因为自己斩杀了多尔衮与多铎,而遭遇到了反噬?这个可能也是有的。郑勇他不本是不相信迷信的,不过,现在连穿越这种事情都发生了,就由不得他什么都会相信一些了,谁又能否决神仙鬼怪的存在呢?而科学也是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中进步的,所以,武断的下任何结论都是一种偏激,所以,与其如此,还不如放缓一下,都出一个缓冲的空间出来,这样也让自己尽量的少犯一点错误不是吗?

第二天,队伍集合,郑勇再一次明确的重申了此次封口令的重要性危机性。朝廷的军队打清军可能是不行,不过消灭自己这一个小团伙,那还是很随便的事情。为了生存,为了以后的发展,郑勇也是无可奈何。

最后他强调道:“军令如山,犯者必斩!把这丑话说在前面,这关系到我们所有人的生命,谁要是给我儿戏了,出了问题,我不会管他是谁,和我熟悉与否,情感好不好?就这么说吧,就是七十七娘,不,这一次她没有来。啊,大家都知道,我是最喜欢老四的,就拿老四来说吧,如果他犯了此令,我二话不说,先斩杀了,然后再哭好兄弟!”

郑四傻感觉自己是躺着中了枪,这样被老大喜欢了一把,真是很难受很尴尬的一件事情,不过他还是立即上前一步大声道:“请大家监督我,如果我犯了此令,不要老大来斩我的头,我自己就一头撞头,我作为一个高层,如果觉悟都达不到遵守军令,我还有什么脸活着!”

于是,在他的带动下,所有的人都表明了态度,郑通对此很满意,下令出发。

京城紫禁城中,崇祯又掀了桌子,奏折满地,墨汁,茶水洒了一地,还有各种碎片以及跪地上发抖的太监宫女们。

这已经是他第三次掀桌子了,这几天他的心情非常的糟,那些原本尘消的流贼又起来闹事了,张献忠与罗汝才不是已经被招降了吗?不是已经成了官军了吗?他都下旨封赏了,如今他们却又造反了,那么,当年招降的官员算不算是一种失职?犯错?那应不应该努力?以他公正无私的性子如何能放得过他们,于是,一批批官员被处理的处理,罢官的罢官,整个大明闹得人心惶惶,朝中的大臣们也沉默了好些。httpδ:Ъiqikunēt

而现在,孙传庭的事情又有很多折子闹起来了,他们强烈要求把孙传庭抄家斩首。而孙传庭本人也诚惶诚恐的上了折子请辞归乡。

说实话,他对这一次孙传庭的表现还是很满意的,居然斩杀了两个鞑清的主帅,他每每想到这事心里就开心之极。因此,对他的态度就格外的好,这是一个人才以,以三万不到的一支地方军队,居然和清军八厮杀,据说斩杀了七千鞑子首级,这可是自大明与大清开战以来,从所未有之事啊。当然,这七千也只是孙传庭自己报上来的,不过,人头确实是送来了一千多颗,就算是那个大头不说,只说这个小头,就算只斩杀了这一千多,那也是罕有的对鞑子的战绩了。

为什么朝廷敢于把鞑清军人的一颗人头定为三十两的赏格,还不是因为,斩杀的太少了,有时几万人打一天,最终才获得几十颗人头,这真是天大的笑话啊。可是,崇祯他自己却笑不出,因为,这些都是实情,除去虚报的,真就只有这么多了。而孙传庭呢?他以前都是打流贼的,那就是一群到处跑的农民而已。

而这一次打的却是清军,而且,他们之间的对比,更是八万对三万,满清号称:满万不可敌!可是,八万满人,最终却被孙子狠狠的咬了一口,而自己居然还能带着小两万兵撤走,这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其实,就要知道达子最为精锐的就是骑兵,他们的机动性是非常好的,也不知道孙传庭用了什么办法,居然逃了,不但逃了,还在逃跑中设伏,斩杀了多铎和他所携带的一千精骑。

这是何等的气魄,何等的胆识,又是何等的谋略,如此人才,却有这么多人要求斩杀了他。崇祯当然知道党争,也知道他们斗的很厉害,可是,却没有想到,他们既然已经到了丧心病狂程度。斩杀了孙传庭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他是功臣!可是置之不理,也不行,主和派不会同意的。这些文在朝廷中占了大多数,崇祯对此不得不顾忌。

想来想去最终只得把孙传庭下大狱,却并不再去审他,等这一阵子风过去了再说吧。作为一个皇帝,他却已经被大臣们逼成了这样,想一想真是满肚子的苦水没人倒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