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18章 (第2/2页)

加入书签

于是,食堂开始大量的蒸馒头,稀饭可以等一等,但是,这干粮却是要快一点做,一万人的饭食啊,可不是那么容易就做得出来。

食堂忙乱了套,郑勇和郑六傻也在商量住宿的问题,连沙船帮都算进去了,却也只能住下五千人,还有五千呢,这可怎么办?郑六傻苦笑道:”大首长,我们库房里还有一些大小帐篷,挤一挤也能住二千人,剩下的真的没有办法了。“

郑勇道:”还好现在天气还不是冷,我派人去南京,去四周找建筑队,我们急建临时住宅区吧。“

郑六傻道:”也只能这样了,尽可能多招一些建筑队,用一个月把住宅区建起来,一万人就一万人吧,他们来了,总也不能让他们吃白饭,把这些人利用起来,也能做一些事情,他们都是工匠,应该也会建筑房屋吧。“

郑勇点点头道:”行动起来,我回南京,要多调动一些粮食过来,还有再多建些食堂,多弄点厨师,唉。“

郑勇和郑六傻交代完了,自己带着人,直奔南京而去,一边跑一边想:”也许,自己应该弄几条快船,估计在水中走要比在陆上更节省些时间。“

马也不敢太快,因为,已经跑过一阵子,只能是匀速小跑,马实在累了就下来牵着走,遇到有水的地方就停下来让马儿喝水吃东西,如此,一天多回到了南京。

立即召开了中高层会议,了解到情况之后,也没有人敢批评他,而是积极行动起来,献计献策,老墨道:”其实,现在的足球场建设也用不了这么多人,我可以抽调出一批工匠出来,再在本地招一点卖体力的,把这一批工匠派到上海县去,先让这些可怜的人们有一个栖身之地吧。

郑勇点头,让老墨快去吧,再发动起所有的运输力量,向上海县千户所,运输建材,所有的人都撒了出去。httpδ:Ъiqikunēt

郑勇也没有闲着,而是去了魏国公府,询问一下,看能不能提前把那四艘船交接了,有了这四艘船,运输的压力应该会减轻很多。

寻找到魏国公,询问了一下,魏国公知道了他面临的情况之后笑了起来,又给他批了张条子。

于是郑勇拿了条子,在徐文爵与徐仁爵的陪伴下,直接去了水师,有二徐在,一切都很好说话,再加上那张白条,结果提前半个多月就把船给交接完成了,他又立即派人给钱管事交了消息,让他把船领走,以最快的速度形成运输能力。

要说到效率,当今这个世界,效率最高的,可能就属于郑勇田团队了,这里没有官僚,他们的管理层平均年龄只有十六岁,这简直是不可想象的,可是,事实就是如此,一群不到二十岁的青少年,他们却已经创造出了一个谁也不知道的管理体制,而且,决策层还是一种集体性质的,而并非一个人的决断。

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做集思广益。这一个成语里就包含了一种利用集体智慧进行决策的隐含概念,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也体现着集体性,以及选举出最优秀最适合的人来领导与管理这个群体。

中国古代文化里都埋藏着一种集体式的民主思想,中国古代文化里孕育着的永远都是合作,合作,再合作,而不是竞争竞争再竞争。

东方有少昊之国,为君子之国,华服而佩剑,尚让而不尚争。

这就是记录最早的关于中华文明文化的最早的痕迹。所以说,华夏族和少昊有着最直接的关系,五色为华,艳丽华美为华,而夏一为盛大,一为茂盛,春之极也曰夏。华夏的本意就是艳丽盛开无边无际的春天。盛大而华丽,体现的是一种生机勃勃,所以,商文化喊出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口号,这种欣欣向荣的生机,真的太让人向往了。

所以,华夏源于济水流域,自山东河南兴起,之后以龙山文化的方式向四周辐射,约四千五百年前,整个中华文明圈就此渐渐形成了,这个时间段,被称之为五帝时代。

五帝并非指五个帝,而是在于历法上,人们渐渐的从春秋两季,向春夏秋冬四季开始转变,同期,天空中的星相也被分成了四方,从而产生了四方之说,又产生了四大神兽,就是在青龙白虎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朱雀与玄武。东南西北四方再加上一个中,就是五行,有了五行思想,就出现了所谓的洛书与河图。当然,洛书与河图,很有可能是周人杜撰,或者修改出来的东西。真实性不高。

三皇时代,其实就是三王时代,是春秋与人,三者为三王。三皇是后来者的强行命名所致。

上古是没有三皇这一说法的,只有三王。

郑勇其实是抄袭了后世的共和国政体,而这个政体也是中华文明最新的文明发展成果。

中华文明是这颗星球上唯一一个从始至终一直都在发展的文化文明体系,可以说数万年没有间断过,说是五千年一脉,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这个时间段要远远的高于五千年。所以说五千年不过是因为黄帝,而黄帝却只是一个官职的名称,而不是一个人的名字,什么轩辕黄帝,这个人到底是谁?其实谁也说不清,而历史上的炎黄之战,到底是在河北,还是山东,还是江苏,到现在也没有弄清楚,因此,还是洗洗睡吧。

郑勇为了自己的一个失误而匆忙着,而他的匆忙其实就是他的整个团队的匆忙,由于他们的高效率,所以,事情并没有被拖延,而是所有的人都有机的组织在了一起,从而盛开了一整套的有机组织,仿佛一台结构严谨的机械一样,不停地运转着。

上万人被安排了下来,第一就是吃饭,当然所有的人都拿到了两个白面馒头后,所有的人都哭了,因为,他们已经有好几年没有吃过白面馒头了,不要说白面馒头,就是吃饱饭,也是几年前的事情了。

看着这些消瘦的人,王玉兰感觉自己总想哭一场,因为,她也是挨过饿的,虽然没有这么严重,可是,她却能理解这些人。

这就是为什么一听说能吃饱饭,所有的人,包括留守都跟着跑了来的最大原因,他们其实几乎是一群被抛弃了的人,没有订单,甚至没有工资,只有不定期的粮食,于是,他们把船厂里能卖的都卖了,只是为了换点粮食让大家能活下去。

其实,树挪死,人挪活,而可恨就在这里,大明把人按照职能不同分成了军籍匠籍等等,一旦定下来就不能改了,而是要世世代代的干下去,想逃都逃不了。这个朱元璋之缺德,可不是一般的缺啊。

把人分成三六九等,还不让人家改变,这是为什么?叫以多欺少,这叫僵化!

大明这样搞,怎么可能不腐朽,怎么可能不灭亡。

所以,朱元璋从开始就已经给大明挖好了墓了,特别是明知道大宋的土地兼并非常的严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进行了好几次改革的尝试都以失败而告终,特别是王安石变法,更是被打成了奸臣,让司马光之流的保守派,最终把大宋彻底断送。

以文驭武,让中华文明虚弱了一千年,宋太祖,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罪人!

郑六傻迅速把这一万人进行梳理,把里面的各种各样的人才都统计了出来,五花八门啊,什么样的人都有,木匠铁匠,绘图测量,等等吧,这造船其实是一个综合性非常强的系统工程。

这里面最正式的当然是木匠,木匠一般也会瓦工,所以,建筑他们也没有问题,与南京及另的地方来的建筑工匠一起,在郑六傻的组织和规划下,开始了住宅区的建设,为此,一千五百多名新兵都暂停了训练,全体打响这一场住宅攻坚战。

组织好,效率高,所以,住宅区那是一天一个样,一个月之后,一千五百多间房子被快速建设了起来,再加上兵营及原沙船帮的住宅,所有的人都有了居所。

造船厂的人都傻眼了,没有想到,做梦都没有想到啊,只是一个月,居然建成了这么多房子,而且,还都是瓦房,其中还有相当数量的全砖瓦房,这比他们在造船厂里的棚户区,强到天上去了。筆趣庫

所有的人都兴高采烈,都道来对了,这里又有住的地方,又能吃饱饭,简直就是天堂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