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22章 颠覆性的产业革命(第四更,求订阅 (第2/2页)

加入书签

在人们的注视中,一辆拖车行驶到“锦衣号”的龙门吊下方,随后龙门吊放下吊具——这是的南洋专利设计的半自动吊具,无需人力即可实现吊起集装箱搬运上船。将一个标准货柜吊装至半空,并装上船。

在一辆辆拖车的交替下,集装箱不断的被吊装上船,看着每分钟都有集装箱被吊上船时,阿尔贝托和一众航运公司的高管们,无不是陷入了沉默之中。

“一个集装箱平均装载15吨货物,虽然只装了五千多吨货,可是装船时间……”

“最多也就几个小时吧!”

“我的老天爷,原本想要装一船货,最少要装上五六天,要上百个工人……”

而现在呢?

全程没有一个码头工人参与。

相比于航运公司高管们的激动,目睹着这一切的任师傅,依然抽着烟,眼前的这一幕,并未让他感受到任何震惊,对他来说,这一天只是码头上极其平常的一天而已。

几个小时后,装完最后一个集装箱的“锦衣号”,就缓缓启船了,当天靠港,当天离港,在过去,这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

“……“锦衣号”货船利用自带龙吊门将码头上的集装箱吊上船,安放到甲板上的固定点。每个箱子平均耗时3分钟,一共吊运365个集装箱,全程没有一个码头工人参与运输货物上船。从长安港启程六天后,抵达东宁港,首次试航取得圆满成功。”

在官邸的办公室里,即使是已经过去了好几天,可是在提到“锦衣号”的试航成功时,阿尔贝托仍然显得有些激动。

“经测算使用“锦衣号”运输的货物每吨成本只有016元,而其他散货船运输一吨物资需要58元,两者相差36倍。陛下,您相信吗?整整相差36倍,您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是革命!”

阿尔贝托的语气显得有些激动,甚至说连唾沫都差点喷了出来。

“是一场海上运输的革命,它不仅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而且加快了运输速度,在“锦衣号”仅仅只在东宁泊停了一天,就装载着货物启程返回了长安,往返仅仅只用了十三天,根据计算在这条航线上,“锦衣号”可以做到一年往返长安和东宁24次,而之前使用的散装船一年很难跑到12次。”

深吸口气,阿尔贝托说道。

“我们等于凭空增加了一艘船!阁下,这还只是一艘船,很快,我们会改进更多的船。”

相比于阿尔贝托的平静,李毅安却显得很平静,对于这样的结果,他早就了然于胸了。

三十六倍的成本差距,足以让船运公司为之疯狂了!

翻看着“锦衣号”的资料,李毅安说道。

“嗯,工程师们能够设计出船载龙门吊,可真不简单啊,有了它就不需要依赖港口的专用设备,但是从未来的发展来看,还是需要设计新型的岸边起重机,这个你们和港口以及制造部门,进行商讨一下,集装箱专用船和专用港口,才是真正的未来。”

嘴上这么说着,可是李毅安的心里对工程师们的奇思妙想却佩服至极,毕竟,集装箱船一开始普及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由于码头装卸设备短缺,而这种自带龙门吊的船舶在集装箱运输开启初期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但是随着集装箱运输的兴起,码头装卸设备的增多,它最终还是被淘汰的。

作为集装箱概念的提出者,在指出建设专用港口的重要性之后,李毅安思索片刻,又说道。

“还有,就是公司需要聘请了专业人士进行了全盘统筹。对公司过去航次的数据分析,这可以借助于畅想103电子计算机,对其从码头装卸、航线挂靠、干支线比例等整体运行模型进行模拟计算……”

李毅安之所以会提到电子计算机,是为了普及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尽管电子计算机已经在南洋得到了普遍的应用,但继续拓展一下用途只会推进它的发展。

对于阁下的吩咐,阿尔贝托自然是不加思索的一一答应了下来,论海上运输组织以及航运管理,他是行家不错,但眼前这位……却是革命者,一个掀起海上运输革命的革命者。对于他的建议自然要言听计从了。

“革命……”

看着资料中“锦衣号”正在航行的照片,李毅安自言自语道。

“这才是真正的意义上的革命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