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75章 石化工业(第四更,求订阅) (第2/2页)

加入书签

这也就是想象一下而已,毕竟砖瓦结构的建筑,需要把一砖一瓦的砌上去,砌成墙,耗时耗力。

看着被工程师们压缩了三分之一,即便是日夜不断施工,仍然需要三个月才能建成的厂房施工进度表,李毅安不禁有些怀念后世的钢结构厂房了,那些厂房的建设速度很快啊!

最快的差不多真的三天盖一栋厂房。

不过,在这里钢结构也就只是想象一下而已,不仅是因为需彩钢板,还需要聚苯乙烯泡沫以及其它多种隔热材料。前者需要大量的钢材,而后者嘛……还没发明呢!

“石化工业,迫在眉睫啊!”

又一次,李毅安不禁怀念起另一个世界发达的石化工业了,但是眼下也就是想想而已。毕竟,40年代的石化工业,虽然采用了催化裂解技术,但是在精细化学品和新聚合物开发上,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现在的石化工业依附于石油炼制工业,还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工业体系。

尽管石化工业在二战期间迅速发展,但真正的崛起却是五十年代。这既得益于廉价的中东石油开发,也得益于精细化学品和新聚合物的开发,尤其是随着塑料产品在各方面的普遍应用,刺激了石化工业的崛起。最终让石化工业从石油炼制工业的依附品变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并成为了工业的血脉。

但是眼下婆罗洲的石化工业……嗯,差不多是同时代水平,不仅有石油炼制厂,还有石油炼气厂。

想到石化工业的重要性,李毅安立即动了去巴厘巴板的念头。

……

潘丹萨里炼油厂,因其规模庞大,在战前就被誉为“太平洋的普洛耶什蒂”,是亚洲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石油炼制厂。

炼油厂的厂区规模很大,足足有十几平方公里,以至于视察时,李毅安一行只能坐在汽车上,走马观花的考察。

“这里就是我们的炼气厂,它通过高温裂解获得甲烷、乙烷、丙烷、丁烷等为低分子烷烃原料,这需要感谢荷兰人,他们在战前从美国引进了最先进的炼油设备的同时,也引进了这座石油炼气厂,从设备上来说,它的设备比普洛耶什蒂炼油厂还要先进一些。”

赫尔曼作为普洛耶什蒂炼油厂的前总工程师,在潘丹萨里炼油厂的重建过程中,发挥过极其重要的作用,这座炼油厂不仅曾遭受盟军多次轰炸。而且在日军撤退时,也曾对工厂进行过破坏。

在军方占领炼油厂时,设备几乎变成了一片废铁,在赫尔曼的指挥下,数百名德裔工程师和几千名本地工人以及一万名劳工的努力下,仅仅几周后又恢复了正常产能。

也正因为赫尔曼的杰出表现,才会被委任为炼油厂总经理,主管油田以及炼油厂的生产经营。

“长官先生,婆罗洲和德国不同,德国的化学工业因为石油不足,所以主要依靠煤化工,而婆罗洲却拥有极其丰富的石油储量,充足的原料供应是发展石油化工业的基本前提,所以我建议我们的化学工业应该以石油化工业为核心。”

赫尔曼之所以会提出这个建议,是因为婆罗洲的化工厂仍然沿用着德国工艺——以煤炭化学为主,以炼焦厂为基础的延伸的工业链条,在赫尔曼这位石油专家看来,这简单就是对资源的浪费。

婆罗洲的石油丰富以及质量无不是达到让人嫉妒的地步,尽管这里的油田在战争期间遭受多次破坏,但是预计到今年六月,巴厘巴板、打拉根以及,沙捞越和北婆罗洲的油田全面恢复生产后,石油年产量将会突破1000万吨。

如果换成德国的话……赫尔曼忍不住畅想起来,可他要是知道,婆罗洲以及周边海域的石油年产量将会超过五千万吨,估计会兴奋到发疯的。

但这里是婆罗洲,并不是德国。

“确实,我们是应该发展石化工业,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他的建议简直是说到了李毅安的心坎里,相比于煤化工,石油化工才是真正未来啊。

“长官先生,五年前,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建成了全球第一套管式裂解炉蒸汽裂解装置,我们应该引进他们的设备和技术,对我们的炼气厂进行升级,生产包括乙烯在内的多种化学原因。”

唯恐面前的长官不明白乙烯的作用,赫尔曼又特意解释了一下它的用途,随后又说道。

“其实,我们自己也可以设计制造同类的蒸汽裂解装置,但是专利……如果没有专利标准石油的授权,采用他们的技术,将是很麻烦的事情,当然,我们也可以研究新的生产工艺,而且我们也是这么做的。”

“这样做就对了,我们是应该研究新的生产工艺。”

李毅安立即赞同道。

“赫尔曼先生,在这里你们会得到充分的信任,这里也将会为你们的研究提供最好的条件,只要是伱们需要的,我们都会尽量满足你们,同时我希望你们能够把目光放到全世界,并不仅仅只是立足于原有的技术,在我们通过国际合作和技术引进来提升技术水平的同时,你们的研究也可以借鉴其它国家的研究成果,紧随世界最前沿科学,毕竟,闭门造车,绝对不会带来科学的发展,科学的发展在于交流,在于学习……”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