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21 章 皇家别院 (第2/2页)

加入书签

滕梓荆见大门不开,连忙翻墙进去救范闲于水火之中。范闲战斗力不算低,但是带上范若若就很危险了。

徐丹霞也不会袖手旁观,把鹅往范思辙怀里一放,她也跟着滕梓荆翻过院墙,找到了范若若,就飞身上前将人拦腰抱起,又飞走了。

范若若一走,范闲和滕梓荆放开了手脚,并不恋战,很快就跑了出来,徐丹霞已经坐在了车夫的位置上,调整好方位,拉起缰绳只等出发了。

看见范闲和滕梓荆,连忙招呼他们上马车,范闲大喊:“我们引开他们,你们快跑!快跑!”

跑什么跑?她怎么跑?马车能比人家用真气快吗?况且他们三个都是战五渣,你倒是过来保护一下你的弟弟妹妹呀。

徐丹霞心里逼逼,但是身体还是很诚实地拉起缰绳死命地催马儿跑。

太慢了,马车真是太慢了,徐丹霞喊:“若若,你簪子借我用用。”

在马车的摇晃中,范若若艰难的把簪子伸了过来,徐丹霞余光瞥见后,一把拿过,边道歉边刺了一下拉车的马。马儿吃痛,疯狂地冲了出去。

徐丹霞飞身而起,悬在那些人头顶,拿出挂在腰上的药,空中一撒,连忙飞回马车上,这药只是让人不能用真气而已,并不致命。

她平时自负,觉得只要遇上的人没有真气,天底下没人动得了她,所以日常都带着卸真气的药。

真是遭雷劈,下次还是换成吧。

此时此刻,倒也不是打不赢,只是怕她万一顾不及,让对方伤了自己人就不好了,况且,她不能杀人啊,这古代的护卫又都死心眼子,不死不停手的。

还是跑吧。

林珙的手下果然执着,追着他们跑出去几条街。

自从来到京都,就一直没消停过,徐丹霞一直没机会踩盘子,此时此刻,根本不知道往哪里跑,全凭直觉,生怕跑进死胡同里被人给一锅端了。

跑着跑着,就发现不对了,按理来说,京都乃是天子脚下,相当于庆国的经济、、文化中心,怎么这条街这么有风格,一个人也没有。

难道他们跑到了什么不该来的地方?

还真是!二皇子李承泽热衷于与民同乐,但是又不喜欢人,所以每次上街,都要清街。

徐丹霞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因为遇见李承泽而开心过,她拉住马,并住右手食指和中指放在额上,往李承泽那边一划:“二殿下好。”

然后她敲敲马车道:“下来吧,咱们安全了。”说完就坐在马车上直喘气。

李承泽示意谢必安赶走了在后面追他们的人,自己倒了杯水走过来递给她,徐丹霞也不客气,接过水杯,一饮而尽。

李承泽观察了一下面前的情况,徐丹霞脸开桃花,呼吸急促,问道:“你们这是怎么了?”

徐丹霞正要说话,就听扑通一声,她作势要下车,李承泽往后一退给她腾开地方,她走过去一看,原来是范思辙摔下了马车,摇摇晃晃的站起来跑出去吐了。

她掀开马车帘子,给范若若递过去一丸药,又跑过去给了范思辙一丸。范若若吃了觉得好受多了,才着手整理衣衫钗鬓。

徐丹霞把鹅抱下马车放在地上,范思辙行啊,这种危急关头,还记得护着鹅,这个人情她记下了。

她朝着李承泽走过去,手背放在脸上给脸颊降温,“刚才范闲去了皇家别院,后脚林珙也进去了,然后。”她顿了顿,“你懂的。”

在李承泽了然的眼神里,徐丹霞给救他们逃出生天还被刺了一簪子的可怜的马儿擦了些药,然后跟着李承泽坐在了桌案前。

徐丹霞舔了舔嘴唇,兴奋地说:“这真是太刺激了!”然后又惋惜地说:“希望范闲和滕梓荆能活着冲出包围圈。”

这一路跑的实在激烈,她的发带本就束的不紧,如今早就松了,她索性就拆下来,青丝倾泄,她揉了揉被坠得生疼的额上的头发。

正,他就接收到来自李承泽的友好询问,“用不用我派谢必安去帮帮范闲?”

徐丹霞将头发拢起,摇摇头,笑道:“不用,毕竟我也不知道他在哪里。”

她扎着马尾,“而且,我都跟他说了,他要是那么干,一定会被打死的,他非不信邪。”

她低头问大白鹅:“是吧?大白鹅。”左右看看又道:“这里的人呢?”

李承泽将桌案上的橘子往她面前一推,道:“我这个人最喜欢与民同乐,但是又不喜欢人。”

徐丹霞手一顿,道:“那他们岂不是一天都不能开张了?你不觉得你有点扰民吗?”

李承泽并未生气,笑道:“你觉不觉得你现在说的话有点像我朝上的那些朋友?”

什么朝堂上的朋友,那是你的门下,是你的党羽。

徐丹霞一笑,继续扎头发道:“那你觉不觉得你想的有点多?”只听他又道:“更何况,身为皇子,不骄奢逸,岂不是不务正业?”

徐丹霞点点头,一圈一圈绑着头发道:“你说的这些对普通皇子来说,很有道理,可是对一个你这样的、你明白的皇子来说,不就是不务正业吗?”

扎好头发,感觉头舒服多了,她舒了口气,晃了晃头,觉得扎的头发松紧合适,心中满意,身心愉悦,人也就理所应当地飘了。

她两臂交叠撑在桌子上,笑得灿烂,看着李承泽的双眼,以便能及时观察他的眼神,道:“有句话我觉得不当讲,但我忍不住,非要讲一下,劳烦二殿下屈尊,听一下?”

想起徐丹霞昨晚气急败坏直接喊他名字,又是第一次在她嘴里听到劳烦二字,还是不当讲却忍不住非要讲的话,这么有趣的说辞,李承泽一下子笑了,他点点头道:“洗耳恭听。”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