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九百四十一章 不能给王爷丢脸! (第1/2页)

加入书签

作为一个年富力强的武将,有几个不希望趁着打仗的机会去立功的?

如今天下已逐渐太平了,如果不趁着现在找机会立功,再过几年,这样的机会还能再有吗?

就算这样的机会以后还能有,作为一个武将,鼎盛期其实也就是那么几年。

就算以后还能打,也不如现在的状态好了。

燕王朱棣岂会不知道丘福的想法?

不,这不仅是丘福一人的想法。

跟着朱棣的一群心腹,除了文臣,其余都是武将,还都是立过功劳,跟着他打过仗的武将。

这群人,因为只是跟着一个藩王,纵然能够在藩王手底下得到重用,可是,所能施展出的才能,也只是他们目前所能施展的那部分。biqμgètν

对于一些有才能的将领来说,若是给了他们足够大的舞台,他们就能在舞台上释放自己全部的能量,立下更多的功劳。

可若是不给予他们这样一个足够大的舞台,那么,给他们多大的舞台,他们就只能施展出那么大的力量。

这个世界,庸才到处都是,同样的,天才也不是没有,人才那就更多了。

有时候缺人用,并不是人才少,而是想用人才的人,与人才之间,缺少一个联系的纽带。

更何况,大明中央朝廷上,现在也不是那么缺乏人才。

就算是缺乏人才了,也有好几个渠道可以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过去。

丘福可能不知道,朱棣却是知道的,他那个大侄子,是打算在应天府建立军校的。

所谓军校,他也听大侄子说过,就是培养一群小年轻,从少年人里面选拔出各方面有些天赋的人,然后,进行军事方面的培养。

一些年纪大了,也没什么机会再上战场的老将,会被聘请去做军校的老师,给这群学生讲兵法,将经验。

一些青壮的将领,会被聘请去做兼职的老师,负责一些单兵作战的训练。

从领兵的能力,再到单兵作战的能力,全面发展。

文化课,也会请一些思想比较开放的大儒来教学,主打一个真全面发展,哪个领域都不留弱点。

而除了军事方面的教导,还有思想方面的教导。

这个,看似是普通的课程,实际上,却是重中之重。

虽然他那大侄子没有仔细说过,但是,关于怎么培养学生的忠君思想,却是早就定好了的。

一般来说,相比于读书人从小读圣贤书,会受到君臣之礼的教育,武将有很多是从底层兵卒一步步爬上去的。

这类人,能识字,都算是不错了。

除非是出生武勋的人,否则的话,多半都是老兵油子出身。

这类人,不能说他们完全不忠君,但他们的那种忠君,与军校要搞出的忠君效果,是两码事。

而无论是武勋人家出身的武夫,还是官宦世家出身的文臣,相比于普通出身的文武大臣,都要更“自私”一些。

所谓的“自私”,不是说,只顾着自己一个人,而是说,相比于朝廷的利益,他们会更加在乎自己家族的利益。

毕竟,普通人从小读书,基本都是从村里的私塾。

而这种出身极好的人,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老师基本都是自家人找的。

那么,自家找的老师,培养自家孩子,能养出多少忠君思想,多少“识大体”的思想,就不好说了。

就连朱棣,作为藩王,对于这些出身官宦世家或是武勋家庭的人,也都是要好好观察一下,才会用。

就算是真用了,怎么用,也是个问题。ъitv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