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63章 改革的建议 (第1/2页)

加入书签

跟诸葛亮畅谈许久,从中午一直聊到入夜。

马谡趁着酒性,说了很多。

比如统一货币政策,税收制度,土地制度,发展对外贸易,科举制度,常备军制度,官员选拔制度,中央职能部门扩充,农业水利,科研等诸多事情。

马谡将脑中的历史知识几乎被诸葛亮掏空。

说到酣处,诸葛亮竟然找来书吏,将马谡说的一些对于诸葛亮来说是天马行空的想法,一一记录下来。

他也有了全新的认识。

马谡知道这些制度政策不一定能适合,相应的政策和制度需要与当下的生产力和经济水平挂钩,并不能一蹴而就。biqμgètν

否则就会犯了王莽的错误。

不可否认,两汉之间出现的王莽政权,非常疑似穿越者之为,很多制度和当今惊人相似。

但是,他忽略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和社会结构。

每一个制度的产生,必然要有其适合生存的基础和土壤。

而王莽是太过于激进了,恨不得将整个社会都来一次彻底变革。

制度是好的,可执行下去却遇到巨大的阻力。

他一个皇帝都改革失败,更别谈诸葛亮了。

马谡不奢望能彻底改变三国的思想和社会经济结构,但这些可以小火慢炖,时机成熟,一项一项的来。

说到最后,马谡给诸葛亮郑重提了关于诸葛亮自身的意见。

“丞相,您是不是觉得咱们大汉一直人才缺乏,您恨不得什么事情都要亲历亲为呢?”

“这这我也在反思,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诸葛亮皱起眉头。

这的确是困扰他许久的问题,很多政事,下属的衙门办的很不尽人意。

“丞相,您现在是夙夜操劳,大小事务一把抓,事无巨细都把控在自己手中,您想过这样长此以往下去的后果吗?”

诸葛亮一阵愕然,没想到马谡会给他提出这样的意见。

“我不就是唯恐辜负先主的重托,担心大汉朝廷犯错误,所以事必躬亲,力求完美,这难道也有错?”

“错倒是没错,但是这样只会让整个大汉的官员缺乏主动性,按部就班,完全遵循你的意思办事,只要不出错就好。”

“他们成了提线木偶,不会思考。”

马谡顿了顿,“结果,一个个人才也被埋没!”

“如果换做别人,又有几个敢像我这样,瞒着您去了西羌。”

“到头来,只会将和亲政策推行,受制于羌人,凉州何时能平?”

诸葛亮目光闪烁,突然一笑:“说了半天,你这是为你私自离开封地开脱啊!”

“不过,你刚才所说的,的确有几分道理。”

“抓大放小,抓住主要矛盾,丞相您是大汉的掌舵人,把控好大汉这只大船前进的方向就行,至于执行的末枝细节,交给我们来考虑就行。”

见到诸葛亮听进去了,马谡也笑了,“不出一年半载,您就会发现,遍地就是人才。”

“行,我试着改变改变,适当放权。”

“对嘛,也不见先主当年任何事情都亲历亲为,他知人善用,充分授权,才汇聚了您和五虎上将这样一批顶尖人才,在群雄纷争之中,建立了大汉,与曹魏东吴鼎足而立。”

嘶!

诸葛亮没想到马谡将他与刘备相提并论。

不过他不得不服气,刘备在知人用人这方面,诸葛亮是自愧不如。

“幼常,你的建议,我会慎重考虑。不过以后,千万别再人前,将我与先主相比较,有心之人听去,怕会做其他猜想。”

马谡心里想这有什么,表面还是恭恭敬敬点头称是。

眼看诸葛亮喝了很多,面泛困意,马谡起身让杨仪进来。

“丞相喝多了,让他早点休息,有劳杨曹掾了。”

杨仪一愣,没料到马谡现在如此客气跟他说话,呆了呆,不声不响找人服侍诸葛亮就寝。bigétν

马谡离开相府,准备回长安住所。

一路上,灯火阑珊,好不热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