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六百一十九章 三进院 (第1/2页)

加入书签

东四四条五号院,宁卫民这一趟真是没白跑。

在各家住户的热情簇拥和主动配合下,摸底工作进行得卓有成效。

他不但把二进院分住北、东、西的三户人家,里里外外、仔仔细细都看了一个遍。

大致统计了一下这几家住户的住宅面积、人口,了解了一下他们各家的基本诉求。

等到再去三进院看房时,他甚至还顺便化解了一桩派出所都没辙的邻里矛盾,及时平息了一桩差点成真的流血事件。

敢情三进院的住房条件比起二院来,可要紧张许多了。

毕竟这个四合院最早的主人,只是个普通的闲散宗室,并不是什么亲王、郡王、贝子、贝勒。筆趣庫

所以他这个三进院,和真正王府、贝勒府的三进院完全不能比,只是一个小小的后院。

起不了楼,盖的是一排七间,与前院维度等宽的北房,作为家中女眷的住所,专业术语叫“后罩房”。

如此一来,少了东、西两排厢房。

住这里的三家人,人口虽然和二进院差不多,房子的朝向也不错。

可住房面积却要拥挤许多,几乎和扇儿胡同2号院一样的困难了。

而且这三户人家也没办法平均分配这七间房啊。

刘家和马家晚来了一步,都只落手里两间房。

唯独姓郝的这家人来的早,跟房管所要走了三间房。

偏偏刘家和马家的孩子都挺多,一个仨儿子,一个两儿两女。

而郝家人口最少,底下只有一对儿女。

这一切,便都为日后的邻里矛盾埋下了隐患。

但凡是经历过那个年月的人都应该清楚,1976年对于住平房的京城人是个难以忘记的关键年份。

因为闹地震的原因,以及受应届毕业生不再下乡的因素影响。

京城几乎所有胡同,都在这一年,开始盖起了自建房。

东四四条五号院的邻居们当然也不例外。

一进院和二进院的住户们,因为房子大,也就是盖一下杂物棚和小厨房。

三进院的刘家和马家却是不能不绞尽脑汁凑材料、占地方,为长大的儿女张罗住房。

这个院里就只有郝家属于例外。

这一年,郝家的闺女嫁人走了,姑爷家也不缺房。

郝家父母觉着日后哪怕儿子大了,即便再娶媳妇,房子也足够住的。

所以就没像刘家和马家那样跑马圈地。

其实他们要盖自建房再方便不过了,他们家门前就是后院的花池子。

这块地方足可以盖起两间十几平米的自建房的。

可郝家人还是更想保留这块地方增加点生活的悠然情趣。

在此处种种花草啊,搭一个葡萄架啊,到了夏天乘凉用。

结果没想到,同院的刘家和马家,因为孩子忒多,即使都盖了小房。

等到知青大批量返城开始,还是越来越感到房子不够用了。

就这样,刘家和马家都惦记上了郝家门前的这块地了,想在这儿盖自建房。

今年春节后,一起跟郝家来打招呼。

这说起来肯定是于理不合的。

京城的大杂院,有诸多不成文的处事准则。

最关键的一条,是不能损人利己,给邻居添麻烦。

修小房虽然是各家自己的事儿,但只能在自己家房前、房后、墙里墙外圈地建房,不能遮挡邻居家的阳光。

不要妨碍院里人走动,别离人家窗户太近,别妨碍院里人去公共水管子接水,洗衣。

郝家当然是坚决不同意。

可这刘家和马家也是实在是没辙,不得不联起手来胁迫郝家答应。

三家人因此吵了起来,甚至还动了手,闹到了派出所去。

民警自然该批评批评,该教育教育。

但话说回来了,清官难断家务事。

何况自建房这事儿连房管所都管不了。

碍于客观现实,为了居者有其屋,哪怕明知自建房是违章建筑,房管所也只能采取听之任之的放任态度。

所以派出所走访了一次,发现三进院里除了花池子这块,确实是没地方了。

他们对于五号院的建房纷争也没什么好办法,只能和居委会分头做调解工作。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