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742 章 (六):揽公休 (第1/2页)

加入书签

诸葛诞的奏疏到达朝廷之后,很快传达到了魏帝曹髦的案前。

起初曹髦对诸葛诞并无什么好感,毕竟他是司马家提拔起来的将领,于自己也不会有什么助力,更何况如今朝中大事尽皆由司马昭掌控,诸如此类的奏疏不过是走个过场罢了,自己看不看都是一样的。

不过正当他把诸葛诞的奏疏拿起又丢回案面上之时,殿门外的却传来了内侍的禀报:bigétν

“启奏陛下,太后娘娘请您去永安宫一会。”

曹髦很清楚自己之所以能够登上这个帝位,郭太后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分量是非常重的,而他与郭太后平日里并没有什么来往,更谈不上交情,她选择自己的理由,至今曹髦也没有完全弄明白。

每次郭太后传召自己或者自己前去永安宫向她请安时,曹髦都会忍不住去想这个问题。

这一次自然也是不例外的

站在他身旁随侍的王沈见曹髦一副若有所思的模样,并且还因此想出了神,以至于将内侍晾在殿门外忘却了回复,于是便轻轻咳嗽一声提醒曹髦。

缓过神来的曹髦立刻回复内侍:

“你去回禀太后,就说朕马上就过去”

每次去向郭太后请安之时,作为曹髦最信任之心腹的王沈都会陪同在侧。

然而这次当他们走到永安宫殿门口的时候,内侍却伸手拦住了王沈,并躬身对曹髦说道:

“太后娘娘说了,她有些自家的话要和陛下说,外人就在殿门口等候吧。”

见郭太后有这样的诏命,曹髦和王沈都明白此次会面与往常不同,所以王沈十分恭敬的站在殿门外等候,而曹髦则在内侍的引领之下走进殿门之内。

当曹髦走进正殿的时候,发现郭太后人正站在鸟笼前喂食着里面的虎皮鹦鹉,并没有回头看已经来到距离她只要十步左右距离的自己,于是便躬身拱手向郭太后行礼:

“儿臣拜见母后”

这时郭太后才将手中盛放米粒的精致食盒递到一旁侍女的手中,转过身走到了曹髦的面前抬手将他扶了起来:

“起来吧,本宫频繁传召陛下来相见,想必陛下心中一定是觉得烦了吧?”

曹髦的神情看起来充满惶恐,连忙双膝跪地向郭太后叩首道:

“母后何出此言?儿臣之所以能够位及九五之尊,全赖母后看中提携,此恩此情儿臣就算是粉身碎骨也难以报答。况且儿臣深知母后膝下并无子嗣,儿臣理当经常来向母后请安以尽儿女孝道,又胆敢觉烦呢?”

见曹髦如此回答,郭太后终于露出了些许笑容:

“总算是本宫没有白白疼你,地上凉快起来吧”

起身之后,曹髦搀扶着郭太后缓缓朝着前方的坐塌走去,而在过程当中郭太后也假装无意间提到了诸葛诞这次上疏的事情:

“听闻征东大将军前些日子向朝廷请奏,调拨十万兵马以及大量钱粮给淮南地区,以用来巩固淮南一带的防务,不知陛下做出决断没有?”

曹髦对这件事倒并没有太过伤心,况且这里只有自己和郭太后两个人,说话也不许太过忌讳防范:

“此事儿臣就算再思虑也无用,批准与否完全取决于大将军司马昭的意思。”

从曹髦的口吻之中,郭太后也听得出来曹髦对司马昭专权的不满,于是在与曹髦对塌而坐之后,对曹髦说道:

“司马昭就算是权势再盛也不敢彻底无视你这个皇帝,况且本宫听闻诸葛诞与司马昭之间并非完全同心同德,这样一来就等于给了陛下你一个机会,可以借此来拉拢诸葛诞。你试想一下,诸葛诞突然要这么多的兵马果真是要防备吴国吗?”

经由郭太后这么一提醒,曹髦立刻意识到了诸葛诞显然已经有了和司马昭分庭抗礼的苗头,这对他来说的确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但曹髦同时也意识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郭太后作为一个深宫妇人,一向很少参与朝政,军国大事也不会通报道她的面前,可她又是怎么知道,又怎么会对时局看得如此通透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