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57章 一家人都来了 (第1/2页)

加入书签

礼远比现在要隆重的多,它可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与成人礼、婚礼、葬礼一起被视为人生的四大礼之一。

第一课便是“正衣冠”

据《礼记》记载:“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因此,古代开学仪式的第一课即是“正衣冠”。古人认为:“先正衣冠,后明事理。”让学生注重自己的仪容整洁,是首先要上的第一课。入学时,新生要一一站立,由先生依次帮学生整理好衣冠。然后,“衣冠整齐”地排着队到学堂前集合。恭立片刻后,才能在先生的带领下进入学堂。

步入学堂后,先要举行拜师礼。学生先要叩拜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双膝跪地,九叩首;然后是拜先生,三叩首。拜完先生,学生向先生赠送六礼束脩。所谓六礼束脩,亦即古代行拜师礼时弟子赠与师父的六种礼物,分别是——芹菜,寓意为勤奋好学,业精于勤;莲子,莲子心苦,寓意苦心教育;红豆,寓意红运高照;红枣,寓意早早高中;桂圆,寓意功德圆满;干瘦肉条,以表达弟子心意。bigétν

净手净心。行过拜师礼后,学生要按先生的要求,将手放到水盆中“净手”。“净手”的洗法是正反各洗一次,然后擦干。洗手的寓意,在于净手净心,去杂存精,希望能在日后的学习中专心致志、心无旁骛。

朱砂开智,也叫朱砂启智或朱砂点痣,是开学仪式中最后一道程序。先生手持蘸着朱砂的毛笔,在学生眉心处点上一个像“痣”一样的红点。因为“痣”与“智”谐音,朱砂点痣,取的其实是“智”的意思,意为开启智慧,目明心亮,希望学生日后的学习能一点就通。

青衿,亦写作“青襟”,并非是明清时才流行的“学生服”。早在先秦时,青衿即已在学子中间传开。《诗经·郑风》里《子衿》,诗中主人心里想着的那个人,就是穿青衿的郑国学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故《毛诗注疏》就此解释:“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为什么学生要着青衿?东汉郑玄认为:“父母在,衣纯以青。”唐孔颖达进一步解释:“是由所思之人父母在,故言青衿。若无父母,则素衿。”这种颜色搭配,其实是先秦时儒家“礼”的需要。

夫子有云:“不学礼,无以立。”泱泱中华自古便是礼仪之邦,

《礼记》记载:“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古人开学第一课即为“正衣冠”。入学那天,新生要排队站立,由先生依次帮学生整理好衣冠。然后,“衣冠整齐”的学生们才能到学堂前集合。恭立片刻后,在先生的带领下进入学堂。

步入学堂后便要进行第二步骤“拜师礼”。学生先要叩拜至圣先师孔子牌位,双膝跪地,九叩首,然后是拜先生,三叩首。

拜完先生,学生要向先生赠送事先准备好的“六礼束脩”。六礼束脩是六个有特别寓意的礼物——十条牛肉干(感恩教书先生的教育之恩)、芹菜(“芹”音同“勤”,寓意勤奋好学)、莲子(莲子心苦,寓意苦心教导)、红枣(“枣”音同“早”寓意早日高中)、桂圆(寓意功德圆满)、红豆(寓意鸿运高照)。送完礼物,拜师礼方才结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