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31章 231别抬头,是朕啊 (第2/2页)

加入书签

那检校是干什么吃的?

要知道吴卫身边早期是有检校监督他有没有好好干活的。

王布犁面上一副原来是这样的惊喜感,心里却早就开始犯嘀咕了。

不正常!

“他不过是运气好些罢了。”

朱守谦哼笑了一声,要不然天下那么多努力干活之人,怎么就他一个人进了陛下的眼。

这句话倒是惹得许多人认同。

毕竟,皇帝就是天底下最大的话语权。

他说你好,那即使一万个人说你不好,也没有用。

李善长摸着胡须,作为朱元璋多年的老搭档,他敢肯定,陛下指定是隐瞒了一些事。

不过无伤大雅,陛下总归是有他自己的想法。

朱元璋也不说虚的,直接开席。

他则是拽着王布犁做到自己一侧,叫他陪坐。

“陛下,这不合适吧?”

这种场合都是分餐坐的,一张桌子上坐俩人就不错了,其余人都得沿着大殿坐后边。

“有什么不合适的,今天咱高兴,你这个新姑爷就坐在朕身边,好好陪陪酒,此乃家宴。”

于是,让众人都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王布犁竟然给天子陪坐。

最不济那里也应该是太子或者马皇后坐的地方,寻常都是天子独坐。

一时间,就连秦晋燕等王爷皆是不理解。

魏国公徐达更是目瞪口呆。

怎么回事?

咱也不知道天子竟然如此看重王布犁呀!

唯独马皇后以及太子朱标不以为意,他们母子二人明白朱元璋的意思,那就是给王布犁站台。

免得有些人不知好歹的想要去找他的麻烦。

一旦不能依靠王布犁进入仙境窥探未来,那对于大明的损失可不是杀几个人出气就能挽回的。

最重要的是给王布犁如此大的脸面,更是叫他死心塌地的忠于大明。

皇帝给你脸你都不接着,那你怕是有点狂妄咧!

当王布犁堂而皇之的坐在朱元璋身边后,其实许多人还是心生嫉妒的。

谁不愿意自己受到更多天子的厚待啊?

特别是一些儿子们,凭什么一个外来者都能坐在父皇身边,我们这些亲儿子都得往后稍?

郑国公常茂尤为不忿,他尤其是对太子竟然能容忍外人坐在属于他的位置,更加的生气!

虽然他是铁杆,但并不妨碍常茂勾结丞相胡惟庸,为他亲生母亲违规讨诰命夫人。

关建这小子背地里宿军妇,连他爹的小妾都不放过。

这些事朱元璋也都是看在他爹的份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奈何常茂认为自己圣眷破重,对于他所作所为丝毫没有什么悔改之心,反而变本加厉。

毕竟他十几岁就被封为国公,周遭亲戚非富即贵,看在他爹的面子上也让着他,所以性子越来越骄横。

蓝玉傲气是傲气,到底是有本事的人。

常茂也傲气,可他没继承他爹的本事,反倒是一副无法无天的样子,着实是让朱元璋失望。

但有常遇春的影子在,朱元璋还是愿意多给常茂机会,培养他的。

“哼。”

听到哼声,蓝玉瞥了常茂一眼,眉头微挑,没想到常茂竟然会妒忌王布犁圣眷隆重,真是让他想不到。

这点气量都没有,再说了,凭什么你觉得天子会围绕着你常茂转悠啊?

说实在的,他又不是自己姐姐所生,故而蓝玉也看不上常茂这个庶长子。

他更看好自己姐姐生的儿子常升,今后要好好把他带在军中历练。

当然不可避免,常升也死在了蓝玉的牵连案件里。

那个时候,常遇春死了那么多年,连太子都挂了,朱元璋也懒得念旧了。

清洗是不可避免的。

王布犁面上给朱元璋颇为恭敬的倒酒,然后坐在一旁,心想着要吃些什么,老朱他几个意思。

然后朱元璋叫大家共同饮一杯酒,先吃饭。

朱元璋自己拿着筷子道:“布犁啊,你是咱发现的大才,今后可要好好为朝廷效力。”

“小婿自是听从岳父的安排。”

“好好好。”

朱元璋随即放下手中的筷子,开口道:“今天大喜的日子,咱想要颁布一件事,你给咱思索思索。”

“我?”王布犁刚想发出疑问,朱元璋根本不给他机会,直接开说。

朕准备将皇族的禄饷一律由官府支给。

他定下了诸王、公主年俸。

亲王米五万石,钞二万五千贯,锦四十匹,纻丝三百匹,纱罗各百匹,绢五百匹,冬夏布各千匹,绵二千两,盐二百引,茶千斤,马料草月支五十匹。

公主已受封,赐庄田一所,每年收粮一千五百石,并给钞二千贯。

郡王米六千石;郡主米千石;以下比例递减。

公主婿号驸马,郡主、县主婿号仪宾。

凡皇族出身,由礼部命名,后由皇家主婚,一生的生活到死后的丧葬全由官府负担。

“额。”

王布犁觉得老朱真他够意思。

虽然儿子与女儿的待遇有着极大的差距。

但一比较外人,那差距就更大了。

大明一品大员一年的俸禄,也就八百六十四石粮食。

“你觉得不妥?”

朱元璋瞧着王布犁这欲言又止的神色,便主动开口。

“陛下定的政策乃是好意,小婿说不出什么来。”

对于王布犁如此婉转的说法,他又开口道:

“朕乃天子,之所以想要与你提前说,就是想要听你劝,你不劝咱,倒是让咱大失所望。”

“哦?”王布犁也放下手中的筷子:“今日乃是岳父的寿诞,小婿也不好说些什么不妥的话。”

“无妨,咱年轻时候的寿诞连饭都吃不上。

朕能掌管天下,主打的就是一个听劝,你尽管说。”

王布犁听到朱元璋这般不要面皮的话,心想果然是能当皇帝的,不要脸才是基操。

“岳父现如今已经有二十四个儿女,依照岳父这般刀剑里滚出来的身体,再生二十四个也不为过吧?”

“哈哈哈。”

朱元璋颇为得意的大笑,孩子生的越多,说明他的身体越好,这话他爱听。

其实满大殿的人,都在关注着主座上的二人。

尤其是看见朱元璋大笑,也不知道王布犁说了什么笑话。

“所以我们取一半儿子的数量,他们各自生二十四个儿子,二十四个女儿。

公主也就少生点,算作生五个孩子吧。

然后待到岳父的不到七百个孙儿孙女继续生孩子。

五代下去,朝廷一年要花粮食供养多少皇室之人,每个人就算六十岁就故去,朝廷也要供应五十年,岳父也可以算一算?

就这还不能出现中山靖王那样的藩王后代。”

听着王布犁给他出的数学题,朱元璋神色一变,他掰着手指头有些算不过来了。

王布犁开始自顾自的夹菜吃,反正老朱让说的,咱索性就给他来个求锤得锤。

最为重要的是老朱制定了这个政策,但是他的许多后代竟然会穷苦饿死,许多地方财政都无法供应主脉。

旁支的血脉,吃的还不如一些奴仆呢。

僧多肉少,再加上也不允许朱家子嗣谋求别的产业,只需要混吃等死就行。

列爵不临民,食禄不治事。

奈何各地王爷主枝到了中后期有几个会顾忌旁支死活?

他们的俸禄都会克扣不发。

待到王朝末年,全家被搞死的王爷数不胜数。

倒是朱标有些奇怪,王布犁到底说了什么话。

他爹刚刚还挺高兴的,现在脸色就变了呢?

“你小子故意来夸大事实的。”

沉默良久的朱元璋倒吸一口气,还是忍不住反驳。

“小婿只是依照岳父的想法,给了个思路,具体如何执行自然是由天子决定。”

王布犁放下筷子慢悠悠的道:

“其实我也明白岳父是想要后代子孙都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现如今大明却是是蒸蒸日上。

可难免闹个大天灾啥的,百姓都活不下去了,哪还有那么多粮食供养宗室啊!

到时候饿极了的百姓不定会办出什么对宗室不利的事情来呢。”

“你倒是居安思危。”

朱元璋也并没有反驳什么,反倒是夸赞王布犁。

这种事难免就会真的发生了。

“过于骄纵,大抵是会毁了一些原本就挺优秀的人,小婿被岳父从基层提拔,自然想着大明能够千秋万代,我也好跟着沾光。

可有时候物极必反的道理,小婿还是懂的。”

千秋万代这个词,从王布犁嘴里说出来,朱元璋都不相信。

这小子同样真真假假,叫人摸不清楚内心想的是什么。

“此言深得我心。”朱元璋捏着胡须又拿起筷子道:“幸亏咱今天颁布之前问了你一嘴,否则真是要酿成大祸了。”

王布犁倒是没有说什么大明今后粮食不够,是土地不够,你往外扩张就能解决一些事情。

“岳父既然问了,小婿不敢不如实回答。”

翁婿二人各自心怀鬼胎,谁都没有说实话。

双方始终都没有放弃同对方的戒备之心,相比于朱元璋,王布犁还是处于劣势当中的。

但朱元璋却是认为自己是处于劣势当中。

他们双方内心深处都各有所求,不足为外人道,也不想让别人知道。

总体而言,今日的寿宴还是其乐融融的。

倒是没有人胆敢在朱元璋的面上扎刺。

待到吃了一半之后,朱明秀便差人把大蛋糕给端上来,放在桌子上请父皇品鉴,给大家分润。

众人都围上前去,瞧着那新鲜玩意。

上面还插着一块小牌子,写着寿诞快乐四个字。

朱元璋虽然早就知道这玩意,但也是第一次见,同样眼前一亮。

朱明秀美滋滋的请父皇下刀。

朱元璋切下一小块之后,尝了尝,连连点头,说着好吃。

待到一人分了一小块之后,也都惊奇这个糕点,着实是味道鲜美,从来都没有见过。

孩童们更是叫嚷着还想吃。

朱元璋哈哈大笑,亲自给年幼的孩子分餐。

王布犁站在人群后面,倒是蓝玉凑了上来,压低声音:

“军师哎,你果然如同锥子一般,到哪里都能露出锋芒来。”

“我也不想的。”

王布犁耸耸肩:“奈何事实如此。”

蓝玉嘴角上挑,他就喜欢王布犁这股子自信劲:“咱那外甥郑国公常茂看你不顺眼。”

顺着蓝玉的目光,王布犁望过去:“我不认识他啊。”

“咱知道你不认识他,嫉妒你的人需要你认识他吗?”

“啊?”

王布犁哼笑了一声:“开平王的子嗣就这么没有肚量,我听闻太子妃性格很好的。”

“常茂又没咱蓝家的血脉,从小骄横惯了,鼻孔里看人。”

“他比你还骄横?”

王布犁这话丝毫不客气:“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此乃惹祸之兆!”

可蓝玉也没反驳,等常茂惹出祸患来,自然是由他亲外甥常升上位继承爵位。

他惹就惹呗。

巴不得呢。

蓝玉来提醒王布犁一声,其实也是存了把他拉进自己阵线的意思里。

“你那个蛋糕好吃吗?”

“冷不丁吃一次还不错,要是天天吃也腻了。”

王布犁回了一嘴,见朱棣发问。

两代征北大将军都站在他身边,王布犁忍不住叹息,大家的目标是有些冲突的。

怎么就没有人把眼光往海外瞧一瞧呢。

蓝玉瞥了朱棣一眼,这小子对于朱标完全没有威胁,将来他的封地在燕地,自己要远征漠北,还得靠着他来支撑后勤。

不过王布犁转头一想,他们都想当征北大将军也正常。

毕竟目前大明最大的外敌就是北元!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