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233认错 (第2/2页)

加入书签

他坚定的眼神已经说明了答案。

越是这样,他越要留下来。

若云州生变,他能在第一时间想办法控制局势。

若万幸没有生变,也能趁此机会找到张家的突破口。

不管是出于责任还是为他今后铺路,他都不能走。

“那我也不走。”

沈清辞没有半点儿犹豫。

她总不能心安理得的享受着宁王妃的身份带来的好处和方便,遇事却成了缩头乌龟。

且不说她从不做逃兵,既然跟盛庭烨搭在了一条船上,自然是该同进退的。

而且,若那封密信是真的,阿爹也有可能留在云州。

盛庭烨微微蹙眉,不赞同道:“你留下只会让我分心。”

沈清辞只想留下来,一时间竟没注意到盛庭烨这句话里含着的深意。

她据理力争:“我也可以为王爷分忧。”

说着,沈清辞转了转还有些疼的脚腕:“再过几日,我的脚伤就好了,就算帮不上王爷什么忙,也能做到自保,绝不会拖累王爷。”biqμgètν

“相反,王爷若将我送去青州,我担心这边的局势,说不定关心则乱,还可能做错了事,到时候扰了王爷的大计可怎生是好?”

总是一句话,她绝对不走。

说完,沈清辞仰头看向盛庭烨,一脸坚定。

盛庭烨原是想说什么,突然有敲门声响。

流云的声音在门外响起。

“公子。”

盛庭烨应了一声,流云这才推门进来,送了一封密函之后,便垂首站在一旁不动了。

盛庭烨看过那密函,一贯喜怒不形于色的黑眸中,翻涌起了一层怒意。

在沈清辞带着疑惑的目光下,他抬手指了指地图上的某一处。

沈清辞顺势看过去,是距离此处约莫五十余里的千窟岭。

沈清辞来云州之前,曾看过这一带的风土人物志。

据说,这千窟岭连绵数百里,而且地势颇高,可抵外敌,易守难攻,是云州城的一道天谴。

盛庭烨的手指落在千窟岭的某一处。

“这里。”

沈清辞皱眉:“张家屯兵的位置?”

盛庭烨却摇头:“是赤铁矿的位置。”

话音才落,沈清辞蓦地睁大了眼睛。

之前原本还有一些想不通的点,在这一瞬间都串联了起来。

在大齐,明令“盐铁官营”,严禁私开售卖盐铁矿。

而云州,并没有官家的铁矿。

所以,这一处赤铁矿,是张家私自据为己有的。

也正是因为在这一处发现了赤铁矿,所以张家才遣了张宗耀过来,在这里开矿,冶铁。

之前沈清辞还在想,张家若只是屯私兵,那需求量大的兵器该从何而来。

原来竟是这样。

有兵,有武器,剩下唯一需要操心的是钱粮。

所以,盛庭泾才把目光放到了姜家头上。

利用这姻亲,将姜家王家的财产据为己有不说,还可以利用王家名下的铺子,商船,甚至打着王家的名号,陆续从各处搜集采购所需的军需。

一个赤铁矿已经让沈清辞意外了,没想到盛庭烨接下来的话,几乎让她窒息。

盛庭烨将那密函递给沈清辞。

“你可知,那些矿工从何而来?”

沈清辞摇头,目光已经落在了那密函之上。

盛庭烨的语气清冷却带着一股肃杀之气。

“一开始是张家的家奴,后来人手不够,就从各处拐卖了人口,今年,他们趁着江北水患,百姓流离失所,羁押了数千民众在千窟岭当牲口用。”bigétν

这里面不乏老人,孩童。

江北水患,对上,他们贪墨了赈灾的银子,对下,竟对那些难民无所不用其极。

因为水患,本就死伤无数,正好成了他们的挡箭牌。

光是看到密函上的只言片语,沈清辞就已经被压抑得透不过气来了。

之前是为情为义才要留下来,眼下就凭着她这一腔怒火,沈清辞恨不得一脚将这颗毒瘤踩烂了。

盛庭烨之前奉旨查江北贪墨案就已经有所察觉。

但奈何张家在云州这一带盘踞太久,很难找到突破口不说,还容易打草惊蛇,牵一发而动全身。

所以,他只能徐徐图之,好在没有等太久,月七顺利的取代了张锦程。

有了月七这个内应,再加上这一次张家急需粮草,才会露出诸多破绽。

对上沈清辞几乎要喷火的眸子,盛庭烨知道,这样一来,她更加不会走了。

他抬手给她倒了一杯茶。

“你若实在不愿回青州,眼下倒是有一件事需得你去办。”

知道他不会撵自己走,沈清辞双眼一亮。

“何事?”

盛庭烨端着茶盏在手,看向沈清辞的目光沉沉:“你可还记得平西郡王,林云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