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88章、江山一统(3) (第2/2页)

加入书签

耶律大石自辽国被金国灭国后,一路往西逃窜,后于1132年在叶密立城(xje县)登基称帝,按中亚突厥各族的习惯,称菊儿汗(汗中之汗),并自封皇帝与可汗双重称号,正式建立西辽王朝。

此后,经十余年的征战,西辽先后征服高昌回鹘王国、东喀喇汗王朝、西喀喇汗王朝、花剌子模国,以及乃蛮、葛逻禄、康里各游牧部族或王朝,将他们划分为附庸国,确立了西辽在中亚宗主国的地位。

西辽王朝强盛时期的疆域,以首都巴拉沙衰(又称虎思斡耳朵,吉尔吉斯共和国托克马克附近)为中心,东起土拉河上游,西至咸海,北越巴尔ks湖,南抵阿姆河。

西辽王朝是一个汉文化影响较深的王朝,其政治、经济、文化等都继承了辽朝的传统,可以看成是辽朝在新的地理环境的延续,前世也有历史学家认为这就是辽王朝的一部分,并将其并入辽朝年号延续。

契丹的西迁,不仅没有让中亚地区毁耕为牧,还结束了中亚、西域各国纷争不息的混乱局面,并且带来先进的汉文化,促进当时还处在封建社会前期的中亚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让汉文化的影响继汉、唐之后,在中亚的又一次高潮。

西辽积极向西域、漠北、中亚等地区扩张,在1141年卡特万之战击败塞尔柱帝国联军后称霸中亚,威名远播至欧洲。高昌回鹘、西喀喇汗国、东喀喇汗国及花剌子模先后臣服于强盛期的西辽……。

此时,西辽王朝的皇帝,是末代菊儿汗、契丹族耶律直鲁古当政,前世历史上,他也是在任上被逼退位(1211年),随即西辽便被蒙古所亡。这个时空,耶律直鲁古同样还是末代皇帝,且会提前10多年灭国。

西辽拥有的疆域极广,总面积达300万余平方公里。但遗憾的是,西域地大人稀,总人口仅有约50万。

因此,收复西辽战役的主要难点,是如何精准找到流动性极强的西辽主力大军,以及战后如何进行移民动员,从而稳定这片地区等。

果不其然,中华军和西辽骑兵有了几次接触战,并轻松大胜之后,西辽兵便化整为零,充分利用熟悉西域的广袤和复杂地理优势,开始四处逃窜隐匿。好在中华军对此也早有预案,靠马速提供的精确地图指引,在东、南、北方向锁住了交通要道,迫使西辽溃兵继续往西流窜。

这是一个既定的方针,要完全消灭或抓捕流动性极强的西辽骑兵实在有些不现实,围三缺一,让他们发挥西进的“优良传统”。只要他们在西辽都城聚集,中华大军的战力优势,就可充分发挥出来。

即使以后在围攻西辽都城,他们依然发挥西进传统,马速也觉得无伤大雅,放任他们去祸害西方那些王朝,充当中华军探路者的角色也还不错。同时,也给中华大军,争取到在西域地区建设和完善道路、配套设施的时间。

中华特战队在西辽战役中,发挥出了超越时代的战术素养和即时通讯的技术优势,30多支特战小组,洒落在广袤的西域大地,不仅配合中华铁骑兵堵住了南北及东面的逃窜路线,而且因高超的侦查及顽强的生存能力,不断为大军提供情报,协助大军陆续消灭和俘虏了西辽共计10余万兵卒。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