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64章、舌战群记 (第2/2页)

加入书签

德安东尼的确也没撒谎,莫宁治疗过程中,斯坦福大学医学院马速的导师也市场过来,沾了一些光,针对莫宁的病例做了一些研究。

“我们还有一群小将,全都具有全明星潜力。而进入巅峰期的汉密尔顿是冠绝nba的‘长跑冠军’、拉加贝尔会让大家大吃一惊的3d球员、卡隆巴特勒是永不疲倦的防守悍将,……总之,请大家拭目以待吧。”

“对了,乔·约翰逊之前在魔术队,跟随哈达威学到了很多本领。我认为他以后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借此机会,我替我的队友,向你们魔术队及哈达威表示衷心的感谢。”德安东尼也幽默了一番。

按理说,对于这样没有什么意义的话题,德安东尼完全可以置之不理,但他们认为,这是战前给队员们一个公开打气的机会,故不奢赞美之词。

马速也意识到这一点,接过话题,引经据典,口中滔滔不绝,冒出来的都是各种数据和剖析,让记者们听得云里雾里,甚至有点人还瞠目结舌。x33

说了那么多,归纳起来就是对每一个队友全都赞誉有加,且分析的要点,都是这些队友心中最自豪的战绩或优点。

马速的这一番言论,让事后看到采访内容的每一个队友都非常感动,更有自豪感,也对马速更加感激和信任。

每个人都有虚荣心,当自家主教练和球队老大,将自己的“丰功伟绩”如数家珍,怎能不更加努力。

当然,看起来马速说的头头是道,其实记者们只要留心,他说出的所谓“情报”,都是可以查阅到的以往赛季的公开数据。球员真正现状,和经过这几个月刻苦训练后,已进化的技术特点,以及他们在战术体系中的作用,却是一点没有透露。

第一次接触马速的记者,自然感到很新鲜、有趣。认为马博士果然满腹经纶,但多接触几次他们就会发现,马速好似唐僧一般,抓住一个记者提问中的漏洞,便会迪迪不休,甚至还穷追猛打。

玩文字游戏,这些只有200年历史的米国人,哪能与堂堂华夏比拟,完全是天地之别。

真正回答问题时,马速又像刚才那样,如数家珍,条理清晰、数据详实,其分析能力远超电视台的专业篮球解说,即使他们有导演、助理团队提供的资料来照本宣科。

这是马速应对媒体的一种策略,就是“以夷制夷”,用媒体的惯用手段,断章取义、以偏概全,而且他的思辨能力又远超这些记者,让他们感到十分头痛,好似刺猬一般,慢慢就可以减少不良媒体的骚扰和碰瓷。虽说无法杜绝,但至少可以减少。

即使如此,马速背后拥有数量庞大、且不断猛增的粉丝群体,让记者们不得不喜欢采访他,哪怕拍摄一张照片,那道家特有的发型“太极髻”、潇洒却又极为低调奢华的蜀锦道袍,以及360度无死角的帅气容貌,都能获得观众(读者)们的喜爱。

更何况他出口成章,文思泉涌,不断有金句冒出来,可成为新闻素材。

记者们只得暗叹,神童和我们不是一个世界,那脑袋里装的知识,以及他嘴里说出来的东西,完全不好理解呀。

于很多中国球迷而言,过去的2002年是真正的nba元年,这是一段甜蜜和苦涩相互搅拌的“恋情”的开端,这一切都是因为nba来了姚明。

其实姚明并非是首个登陆nba的球员,之前宋涛、马健、胡卫东、王治郅、巴特尔等人,多少都与nba有过交集。

其中王治郅在2001年3月24日正式进军达拉斯,巴特尔也从丹佛开启了自己的nba之旅。

但以状元秀身份加盟马赛克队的姚明,所引发的轰动效应是中国篮球其他前辈们无法比拟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姚明进入nba的意义,甚至超脱了体育范畴。x33

纤瘦的姚明在新秀季,曾留下了诸如首战0分2个篮板、被马布里晃倒在地等不堪回首的记忆,但也有让毒嘴巴克利当着全米国人的面舔了驴腚的复仇。当然,这个赛季仅是“姚明效应”的,马速很清楚,后续故事更精彩。

客观地说,没有语言基础、年轻腼腆的姚明遭遇了美式冷暖,融入速度肯定不及土生土长的美国人,在最佳新秀之争中,姚明输给了同年第9顺位的阿玛雷·斯塔德迈尔,后者成为nba历史上第一个高中生最佳新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