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94章、中华百科 (第2/2页)

加入书签

利玛窦等人翻译并破解了大量中华古籍中的天文、数学、地理、军事等科学技术知识,然后通过各种渠道传回欧洲,拉开了欧洲文艺复兴的序幕。

盗窃不可怕,可怕的是篡改历史。

明朝出版的《奇器图说》,是一部将力学原理与机械技术合而为一的著作,是现代力学和机械技术的基础。

全书共分四卷。

第一卷为绪论,介绍力学的基本知识和原理,涉及地心引力、各种几何图形的重心、各种物体的比重等,浮力原理等;

第二卷为器解,讲述了各种简单机械的原理,如天平、杠杆、滑轮、轮盘、螺旋和斜面等;x33

第三卷为机械原理应用,共绘有54幅图,包括起重、引重、转重、取水、转磨等,每幅图后均有说明;最后一卷为“新制诸器图说”,共载九器,包括虹吸、自行磨、自行车、代耕、连弩等。

此书被西方传教士拿回欧洲,堂而皇之将其分解,并包装成若干学术著作。他们出版所谓著作中的机械设备图解,照搬《奇器图说》,无论角度、比例、透视关系,都几乎一模一样。只是将插图里中国匠人形象改为西方人形象。有趣的是,因不能完全理解原著的机械原理,图纸中的细节错漏百出。

其实,从英语的机械(ache)一词,就可知中国科技对西方的影响力和渊源。西方人认为来自中国的“磨”就是典型的机械设备,于是有了“a(磨)”与“cha”的组合,亦即“中国磨”的单词。

再如明朝王文素的《算学宝鉴》所体现的中国数学水平之高超刷新了世人的认知,领先欧洲一两百年,王文素解高次方程的方法较英国的霍纳、意大利的鲁非尼早200多年。

在解代数方程上,他走在牛顿、拉夫森的前面140多年。对于17世纪微积分创立时期出现的导数,王文素在16世纪已率先发现并使用。

事实上,王文素不是“早”、“率先”,而是欧洲的近代数学完全系中国数学通过传教士西传的产物,是“中学西渐”,包括牛顿和莱布尼茨的微积分系源自明朝王文素的“导数”,根本不是欧洲人的发明。

启蒙思想家和传教士为了传教以及民族主义心理,不惜撒谎、造假、撒泼,尽显西方“海盗”本色。

威廉·麦克尼尔在《西方的胜利》中不得不承认:“在人类文明的历史上,可能没有人能够比欧洲人更安于窃用这些外族遗产了。”

呜呼,近现代种种原因,华夏文明的发展步伐出现了暂停,就让前世那些崇洋媚外,听信西方的舆论宣传,把自己祖宗为人类的贡献全都忘却了,妄自菲薄,可悲可叹。

《道藏》及《百科全书》刊印后,除赠送给各地公共图书馆、中小学、大学、科研机构外,还公开上市发行。此时华夏人遍布全球,不用担心西方人再玩抄袭那一套手段。

这一宏伟的文化工程,让宋、金等王朝的遗老遗少,尤其是那些老派文人书生,刮目相看。加之这些年他们亲眼所见新朝的蓬勃兴旺,终于开始放下身段,进入社会,彻底归心。

也让一些躲在深山老林中的道家门派或散人欣喜万分。毕竟这么齐全的道藏,自古以来都是有钱也买不到的宝典。

在编撰道藏及百科全书时,马速用宋代民间手工制造的宣纸、造册工艺、毛笔等原始工具,抄写了全套道藏,以及删除现代知识部分的百科全书。

抄写道藏及典籍是对知识的一种温习,无论是练毛笔字,还是抄写过程中再次思考,都非常有益。甚至,这也是一种修行。

当然,马速心中,还对手抄本的道藏及百科全书,在未来有专门的打算。

饶是马速修为高深、过目不忘、下笔入神,撰写速度是常人数十倍,也断断续续花费了10年时间,才完成这个宏大的工程。

即使用毛笔中最小的圭笔,达到了前世印刷体4号字大小,《中华道藏》完本也达到了13630卷。《百科全部》节选版达到了16230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