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87章、江山一统(2) (第2/2页)

加入书签

距离兴庆府最近的关隘仅50公里,但中华蒙古方面军严格遵从总指挥部的命令,固守关隘,引而不发。保持对不远处西夏都城兴庆府的战略威慑,并牵制住西夏军主力不敢动弹。

西南一侧吐蕃地区方向的祁连山关口,也在中华军收复吐蕃地区时,设立了关隘镇守,阻止了西夏兵一旦战败逃往辽阔草原的可能。

西北方向,则有一队铁骑借道西辽大漠,南下抢占了沙洲(敦煌),并构筑防线,形成了河西走廊最西端的防御关隘。

至此,针对仅300万人口、10多万兵力的西夏口袋阵完成构建。x33

南路3万步兵、5万辅军,以京兆府(西安)为后勤基地,从东南往西北,朝河西走廊门户凉州(武威)方向推进。

北路3万步兵、5万辅军,依托太原为后勤基地,向绥州(陕西绥德)、银州(榆林米脂一带)方向挺进,并一路向西进攻前往兴庆府(银川)。x33

一路上的战斗不算多么激烈,中华大军的大炮一轮轰炸,再坚固的城门也都轰然倒塌。西夏兵哪里见过如此阵仗,又见穿戴有轻质合金盔甲、头盔的中华步兵,奋勇向前,无惧弓箭的攻击,其气势和犀利的武器让守城西夏兵很快溃败、并跪地投降。

每攻下一座城镇,便立刻交付给一队辅军驻守维持治安,正规军则马不停蹄往西继续推进。

随大军前行有选派来的地方官吏候选团队,大军离去他们便按事先分配的城池,即刻接手管理。在这些地区暗中营运多年的情报机构,也配合这些地方官员们,对当地民众身份鉴别,并发放身份证。

普通百姓面对这样的城市治理,自然无忧无虑,留在原地如常生活。而一些成分复杂,甚至可能是不安定因素,则全部集中押送回内地,直接在建设工地、矿区进行劳动改造。

这是枢密院在面对极为辽阔的西部大地,制定的一种快刀斩乱麻策略,可有效防止大军高速西征前行,已解放后的地区,混入一些别有用心的分子死灰复燃、制造动乱。

与此同时,从原南宋地区招募来的移民,源源不断通过运送至河西走廊安家落户。

如此,打下一片地区,就随即安抚百姓、同时安置移民,启动建设,西夏和内地联系紧密的东部地区,很快安定下来。

中华军如此稳健的战术和强悍的武力,让李氏王朝十分恼火但却无奈,每天朝会听到的,都是一片片地区陷落的噩耗,关键是北侧还驻扎着来自蒙古方向的铁骑,好似悬着一把“铡刀”随时可能掉落。

9月,西夏崇宗李乾顺,见不可抗拒,便遵循先辈200年来的“外交理念”,派使团与大华军谈判。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