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六百六十三章 区别对待 (第2/2页)

加入书签

如果关羽背叛了,那就会动手,如果关羽没有背叛,那就是好兄弟。

反观李逵,连一个小孩儿都要杀,就为了逼别人上山。

还有扈家都已经投降,可李逵还是杀了扈三娘全家。

真不知道后来在梁山上,李逵见着扈三娘的时候,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再看看其他人都是什么玩意儿,双枪将董平就是个人渣色狼,杀了上司全家,还抢了人家的女儿做老婆。

矮脚虎王英也不是什么好人,吃人心,强抢民女,后来抱上了宋江的大腿,居然娶了美貌的扈三娘。

不知道这是怎么点的鸳鸯谱,杀了别人全家,然后娶了人家的闺女?

接着扈三娘还和王英恩爱有加,这怕不是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吧?

再说张青和孙二娘这两口子,直接开了人肉包子店,这也算是好汉吗?

穆弘和穆春兄弟是当地有名的恶霸,外地人到揭阳镇,如果不去拜码头,就要被这哥俩针对,还有张横是做贼船的,将客人拉到江中,然后杀人夺货。

还有神行太保戴宗,公然勒索财物,一开始是如何对待宋江的?等知道宋江身份又是什么态度?

说真的,梁山上的好人真的是少得可怜,而与其说他们是被朝廷逼上梁山,不如说是被宋江逼上梁山。

秦明怎么上梁山的?x33

被宋江用计杀光全家,并且还让人假装秦明杀害城外百姓,秦明才被逼得上了梁山。

卢俊义在河北当着富家翁,小日子过得舒舒服服,又是梁山上的人把他搞得家破人亡,财产全部送到梁山充公。

还有杨志,人家可是老令公杨业的嫡系子孙,正经的将门之后,被梁山之人折磨了那么久,总算远离了他们,结果还是被逼上梁山了。

如果说宋江是罪魁祸首的话,吴用这个一肚子坏水的家伙就是帮凶,原本就是个乡村知识分子,以教书为业。

但是他这个人很是不安分,不去参加科举考试走仕途,而是整天琢磨一些发财的歪门邪道。

当然也有人说,那个时候的朝廷腐败不堪,科举考试必定也是藏污纳垢。

如果这样想就太想当然了,稍微了解宋史的都知道,北宋的科举考试一直是比较公平的,吴用不去参加科举,责任完全在他自己,说白了就是考也考不上。

刚跟随晁盖上梁山的时候,当时梁山的老大还是王伦,吴用这厮玩阴谋诡计,唆使林冲杀了王伦,使林冲始终背上了弑主的恶名。

可事后,林冲并没有获得应有的地位。

照理来说,晁盖做上了梁山泊老大以后,林冲应该得到一个二把手的位置。

但是,林冲未能如愿。

此后,林冲在梁山泊的位置更是一路下降,连卢俊义、公孙胜这些人都排到他前面去了。

从这个事情可以看出,吴用算计了林冲。

算计林冲也就罢了,毕竟不是一伙的,可晁盖呢?

晁盖在攻打曾头市的时候,被史文恭射死,晁盖一死,宋江当上了梁山泊的老大,在他上台以后,晁盖一系的人马就迅速被边缘化了。

吴用在这个时候,完全丢掉了一个知识分子的气节,一阵上蹿下跳,终于博得宋江的好感,得以继续留在梁山泊的最高层。

相比较之下,晁盖的其他人马,如阮小二、刘唐、白胜等人,就被彻底边缘化了。

对于这些老兄弟,吴用却没站出来拉一把。

可以说《水浒传》这部书就是古代版的《古惑仔》,哪来的什么义气,什么替天行道,就是一帮精力旺盛的混子,无处发泄,扎堆儿瞎胡闹。

如果要把这个故事拍出来的话,肯定不能按照原著拍,毕竟还是要弘扬正能量的,真要是拍出来一帮禽兽,估计上面也不给过审。

可也不能像浙江台拍的那一版,过度粉饰,把一个个穷凶极恶的东西,弄得有多委屈。

仿佛做坏事都是被人逼的,跟他们一点儿关系都没有。x33

该如何刻画人物?

顾北拿起笔来,在一张纸上落下四个字——区别对待。

没错,就是字面意思。

对一些老百姓印象深刻,却有观众缘的好汉,要着重刻画,突出其英雄气概,这其中就包括《水浒传》整部书的书胆武松、还有阮氏三兄弟、林冲、鲁智深这些好汉。

还有李逵!

虽然在原著里,这就是个嗜杀的禽兽,可谁让观众喜欢呢!

所以就要突出他的憨直,弱化他的残暴。

还有一些人物,也要稍稍擦掉其身上的血腥气,比如孙二娘。

而有些人物,就没这么好的待遇了,原文里怎么写的,就要怎么去刻画,比如矮脚虎王英。

顾北开始在纸上落下一个又一个好汉的名字,将他们分门别类,归入不同的档中。

有的是要极力褒扬的,有的是要客观评价的,有的是要稍加美化的,有的则是要大加贬斥的。

等到将一百零八个好汉都写下来之后,顾北又开始在上面删减。

毕竟就算是在《水浒传》原文里,也不是每一个好汉都有独立的故事情节,大多数明显是被拉过来凑数的。

比如那个紫髯伯黄浦端,顾北严重怀疑,施耐庵老先生是写到最后,掐指一算,发现少了一位,于是就弄出来这么一个人物凑数。

前世央视版的《水浒传》也删减掉了大部分无关紧要的人物,只要保证故事的主线就行了。

这么删减下来之后,接下来就是要围绕着保留下来的这些人物,重新捋整体的故事线。

等顾北写完,天都已经黑了。

呃?

明明说要再考虑考虑的,怎么连剧本大纲都准备好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