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5章、敦煌遗书 (第2/2页)

加入书签

玉门关往东,虽还是沙漠,但地势较为平坦。

马速快马加鞭,仅2个时辰,在天黑前,进入到敦煌城。虽这里是边陲城市,但较出关后这些年,见过最繁荣的城市了。

找到一客栈住下,洗漱一番,终于扫清了荒漠旅行的尘埃。不间断穿越沙漠戈壁1000多里,虽淡水和食物有所保障,但没有多余的水供洗漱。好在马速修炼有成,一般尘埃也难以滞留在他身体上。但近一个月没有洗澡,心理上还是有点不舒服。

入夜,马速还是运转《逍遥御风》代替睡眠,但因在城池之中,安全相对有所保障,心神放松,旅途疲倦尽去。

次日,马速一身青衣,来到了莫高窟。

他修炼方向虽偏道家功法,修真为主。但只能算是在修炼,而非修行。不过,即使将来要更加深入研究道家文化,他也不排斥佛学、儒学等。来自现代社会,不会轻易产生所谓派别的歧视,兼容并蓄,才是王道。

“施主,有礼了。”一个僧侣模样的人,见马速相貌英俊、衣着精致、气度不凡,便主动迎了上来,对马速行了一个合十礼。

莫高窟并非是寺院,甚至不是以佛教传承作为根本。这里的洞窟主要是用于个人信仰的传递为私人供养,这些洞窟大多为本地富豪出资修建。x33

近千年的营造,这时已有700余座佛窟。每窟都刻画有窟主或施主的名字,但无论何时,也不论谁造窟,敦煌地区的最高统治者,都是当然的“施主”,他们被绘在洞窟的主要供养人像位置。

一般人需要出钱出力才能取得施主资格,而这类官宦施主们很少出资出力或者根本不用出资出力,就是洞窟内比窟主还重要的施主。

平日里的管理维护,也大多是这些施主的家人或下人。莫高窟也有不少僧人、喇嘛,在此学习或指导新的洞窟营造。但他们几乎不参与管理。

“大师有礼了,请问大师德号上下?”

“施主客气了,大师不敢当。小僧普信,施主可直呼其名。”

“大师过谦了,达者为师。某打扰了,这些日子,能否进去参拜一番。”

虽敦煌是佛教圣地,但隋唐以来,扶道抑佛。尤其是唐王室自称为太上老君后裔,尊崇道教,规定道教为三教之首。宋朝更是以道教唯尊。所以僧人的地位并不是很高,只不过此地现是西夏所辖,大多信奉佛教。

僧人见马速彬彬有礼,顿感受宠若惊,更加恭敬道:

“施主客气了,这里近千佛窟,并非小僧的施主一家所有,施主你无需征求小僧意见。若施主有何疑问,小僧定然知无不言。”

“先谢过大师指点,某正好有一个问题请教。听说9年前,莫高窟对收藏的典籍进行了整理,并进行了专门保存。不知,某可否有机会浏览一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