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33章、夏季联赛(1) (第2/2页)

加入书签

虽说并不在意,但被人利用心情还是很不爽。以前都是听说、或者看资料、新闻报道说nba的肮脏,可这刚跨入nba半步,还没和比赛、甚至还没和球员们怎么接触,他就有了一些切身体会。

马速对联盟的印象更差了。

詹姆斯多兰也有些过意不去,准备施展一些手段,强压媒体。他找马速商议后,决定接受《纽时》等7家当地媒体以及体育运动专业媒体,还特别邀请了中国派驻米国的nba记者组联合专访。

“我是《纽时》记者,读者朋友对你很陌生,感觉好似天上掉下来的,来历很是神秘。请问马博士你学篮球多久了?能讲讲你从事篮球运动的经历吗?”第一个问题,是尼克斯半个官媒的《纽时》记者的提问,还算正常、平和。

“也不算短了吧。我是2000年寒假,现场看了一场湖人与热火队的nba常规赛后,便产生了一点兴趣。尔后专门从米国请到了帕特·霍克、海尔马特·伯伊、亚罗斯拉夫·卡罗尔等三人为我的私人教练,陪同我回到中国,传授篮球技术。半年时间里,我边读书,便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篮球运动的一些基本功。后来还请了2名知名战术教练作为我的私人训练师,期间去了10多座城市的篮球公园,和街球手一起比赛。感觉自己篮球技术基本成熟了,才在去年7月加入到斯坦福大学绛红队,打了30多场ncaa。很遗憾只取得了赛区第3名,没有进入疯狂三月,所以没有进入到球探和媒体的视线。”

一众记者听到这里才发现,马速学习篮球的时间极短,但很高。一般人哪里能请得起私人教练,而且是好几个。

“马博士,你好。我是……的记者,请问你作为斯坦福大学高材生,为何要放弃科研、医师、金融分析师等相对安稳的工作机会,从事篮球运动,是否是尼克斯给的高薪打动了你呢?”第二个问题是espn记者提的问题,表面上看客气,却又暗藏杀机。

“人生短暂,求学及科研我都一浅尝辄止了。现在换个新的职业方向,一方面算是一种体验,另一方面也是一种新的挑战。至于高薪,千万年薪很多吗?我可是拥有中医学、金融学、神经学3个博士学位,同时也是中医学教授。炒点股票、期货,再诊治几个疑难杂症,一年挣千万很难吗?”

马速这凡尔赛的反问,让记者一时觉得好有道理。

“马博士,你有高颜值,是否将来要进入娱乐圈呢?”现场也有天然的八卦女记者,他们关注点在马速的容貌上。

“暂时没有这方面的考虑,还是先打好篮球再说吧。”

其实这些都是相对友好的媒体,提问虽然也暗藏机锋,但总体还算正常。媒体的天然尿性还是暴露了出来,主要焦点总是纠缠在高薪,以及和状元勒布朗詹姆斯的比较上。

马速哪怕心境古井不惊,也有点烦了,一改温文尔雅的平和态度,略为释放出一点霸气的气场,准备杀鸡儆猴,道:

“我知道你们有些媒体人时常有意断章取义、标新立异,甚至故意曲解被访者的原意。这些都是为了吸引眼球、制造热点的手段,我可以理解。但是,请这位记者听清楚我接下来说的原话,而且我事先声明,若你们以后对我有不如实报道,或故意曲解我的原意,那就请准备接受我的律师团雷霆一击吧。我可以保证,任何人、任何媒体都保不住你。你可以不相信,但愿你有勇气做一个尝试。”

然后转头对助理讲,记下这位先生的姓名和他们公司的名称。这才一字一顿说道:

“我不明白,nba有众多薪金比我高的人,你们却盯住我的区区千万薪金不放。难道就因为我年轻,或者说才加入nba资历太浅。米国不是倡导平等自由、依法治国吗,那么请问,我的薪酬是否违法违规?什么时候米国开始要通过论资排辈,来确定薪金高低了?或者说nba是独立于米国的法外之地?还是你们媒体就是法院,是制定法律的议会?”x33

马速一席反问,让众多记者狂翻白眼,这位博士可真能偷换概念。不过他们平日里,也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颠倒黑白已是习惯。

于是一些媒体记者,抓住马速没有战绩,却能获得比大多数nba球星还高的薪金来继续说事。

“不知道你们听说过井底之蛙这个中国成语吗?我都还没有参加nba的比赛,你们就怎么能认为我水平不够。还是说nba球员需要你们定级,才能与俱乐部签署对应的薪金合同?难道你们凌驾于联盟之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