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78章、项目落地 (第2/2页)

加入书签

“好的,我去安排落实,并通知老马总、苏董。”谢欣然迅速记在笔记本上后,便起身离去。

上午,马速作为父亲的随从,在高新区领导的带领下,来到蓉城南郊的高新南区。

蓉城的高新区,最先实施的是西面,位于三环路与绕城高速公路之间,起步区开发面积10平方公里,总面积43平方公里。

2001年,高新西区正式开发,这里是聚集发展以电子信息为龙头,及现代中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短短2、3年时间,高新区便聚集了电子信息项目65个、现代中药项目20个。

由于这些产业单个项目的厂区面积都不小,很快,高新西区的土地,便捉襟见肘。加之,蓉城平原是天府之国的核心区,而蓉城西边便是富饶的农田,更是都江堰流向蓉城平原的水源地,自然不可能超大面积开发。

于是,高新西区按下了暂停键,转向蓉城南部。

实际上,高新区最早的规划起始于1988年。

1991年批准为首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0年批准为中国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科技工业园区,2001年成为中国西部第一个通过i14001中国认证和英国皇家ukas国际认证的区域。

只不过,高新西区先一步开发,反而成为了高新区的代名词。今年,蓉城市才正式启动南区的开发。从而形成了事实上的西区和南区两个板块。

高新南区规划面积87平方公里,按照“现代商务中心、高端产业新城”的蓉城中央商务区(cbd)的定位,重点发展金融、商务、会展、研发、软件及服务外包等高端服务业,建设宜业宜居的国际化现代新城。

马速听到这些介绍,他结合20年后的城市发展,知道蓉城了的发展速度,在西部一直名列前茅。即使今天介绍的这些,都实在有些保守,用不了多少年,高新南区又将无法满足城市的扩容速度。

最终只得再度向南,重新规划了天府新区,规模和蓉城市几乎相等,达到了1578平方公里。

所以,高新南区这一块,未来将会是老城区和天府新区的枢纽节点,反而会成为城市的核心区,并从南部副中心的规划定位,变更为南部新中心。

这个时候,南区尚未启动,若将企业落地到这里,不仅符合城市规划,未来10多年,光地皮便可大幅度升值。

这也是马速力荐父亲马跃华将公司到这里来落地的初衷之一。

除踏勘地块外,陪同的工作人员还专门带马速一行人,参观了刚通车一年多的蓉城三环路(若加上内环、中环则应该是事实上的5环路)。

三环路作为蓉城市城区重要快速通道,双向8条主车道,准高速路布局,最高时速限定在每小时100公里。通过立交桥或右侧双向6车道的辅路,进行左、右转向分流。道路中间是宽阔的景观绿带隔离,道路两侧是180万平方米的绿带。

主、辅道共计14车道,在这个年代,是非常超前的规划设计。

此时蓉城还不是第一世那超过500万辆机动车保有量的城市,宽阔的三环路车跑起来十分顺畅,两侧及中间绿化隔离带,花团锦簇,赏心悦目。

蓉城从府南河改造工程的成功开发模式,尝到了甜头。三环路也是以类似的开发模式进行。开发商、建筑公司想要承包一个标段的三环路建设工程,则需要自行垫资完成。

市官府补偿给的,便是周边的一块土地。但开发商、建筑商手中的土地,还需要按三环路的规划,提前留出三环路所需的道路红线、绿化红线所包含的代征地。x33

其实,所有的开发土地,只要临路、临绿化带、或者河流,都要按规划留出道路、绿化红线。所以,早期的开发商,征用的土地,大多有巨大的用地折扣,用来为城市建设做贡献。

现在,马跃华的“华越科技”要落地在天府大道东侧,征用土地本来也同样面临着110米道路和绿化红线。尤其是临近三环路,还有一座大型立交桥。

这座名为天府立交桥,其实早在1999年7月便开建,2001年12月竣工。

这是蓉城市城市路网向南延伸的。站在宽阔的天府大道上远远望去,直插云天的a形斜拉桥,位于塔顶的“太阳神鸟”标志格外醒目,像是一只眼睛,注视着蓉城的发展,眺望着蓉城未来。

蓉城如今城市格局的形成,天府立交是个关键节点。一路向南,它串联起蓉城高新区和四川天府新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