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01章、投资良机 (第2/2页)

加入书签

尽管出门前马速告诉父母,因为学武,感知和敏捷远超常人,宝石放他身上非常安全,但马跃华见他正看着这条欧洲最著名的购物大街之一,担心马速去人步行街身上的东西不安全。低声劝道:

“等会把东西交给拍卖行后,我们再去逛街吧。这条商业街长达1100米,号称是欧洲最长的步行街,要一些时间才能逛完呢。”

“嗯,我就是看一眼而已,其实对逛街没什么兴趣。”

马跃华边走边给马速介绍道:

“这座火车站是1910年,面向全欧洲设计师公开征集,从总计70个方案中挑选出来的。设计师是33岁的德国人保尔波拉茨,和符内蒂西奥根苏雷尔,方案名为‘施瓦本之脐’。”

“建筑为立体主义风格,简洁、硬直。与当时欧洲流行的富丽装饰风格迥异,这一设计思维,在20世纪初可谓先锋前卫。”

马速点点头,这一点他第一世就有所了解,德国是现代建筑的鼻祖,密斯凡德罗、包豪斯的创始人格罗皮乌斯,是世界建筑大师四人之二。

“建筑立面水平向延伸,顶部轮廓平直,利用各前置体量和塔楼,形成体量韵律,以及水平向第一层的秩序。”

“垂直向的窗组,墙柱,竖向线脚,柱廊等元素构成了又一层垂直向的立面秩序;整体水平向延伸的立面呈现出强烈的垂直性和雕塑感。开窗基于简洁的网格系统,在西侧旅店部分,仅窗上方有功能性的减重拱作简单装饰。而南立面东部和东立面开窗垂直向分组内凹,形成类似墙柱的效果,延续了柱廊的垂直向秩序,塑造出光影效果和雕塑感。”

“东立面顶窗在水平向自成一组,形成顶部的过渡处理。建筑内部空间几乎无装饰,只有出入口处有浮雕和徽章等节制装饰。”

“塔楼上部采光的空间,以及埃及法老墓风格的入口和柱廊衍生出来的纪念性,让很多市民对这座交通建筑产生类似主座教堂的心理感受。这实则符合火车站在二十世纪初期的重要性及纪念性需要。”

“从国王大街向北望,火车站南立面右侧可见的塔楼,是一个简明而又笃定的视觉终点。后来塔楼顶被奔驰买下了使用权。”x33

马速仰头见塔楼上竖立的巨大三叉戟奔驰徽记,正缓缓旋转,增加了标志的动感,更加吸引人注目,的确是一个极好的广告位。

“老爸你还懂建筑设计?”

“以前不懂,但是最近斯图加特市官府出台了一个21世纪工程计划,要将这个火车站进行全面改造,正在征求市民意见,我恰好看了一下宣传资料。”

马速也想起了第一世看到的一个新闻,讲到这个工程历时20多年,才算有点眉目。当时也觉得好笑,一个小小的火车站改造,若在中国,比这个大数十倍的机场也就几年可以完成。

往东走了约400米,马跃华看了一下地图,便左转往北向走去。一路上马速也在观赏这座城市的风貌。他家虽距离市中心仅4000米,但毕竟还是小孩,活动半径也就在费厄巴赫范围。

这座城市的建筑风格极不统一,装修也参差不齐。现代、古典混杂,总体感觉与斯图加特的经济地位完全不符。马跃华解释道:

“斯图加特在古代被称为施瓦本的地区。施瓦本人很会赚钱,但却是著名的省钱达人。现代德国人便将施瓦本这个地名,变成了一个中性、略带调侃的单词,意思就是吝啬。”

“从城市风貌,也印证了人们对施瓦本的印象。尽管经济在全德数一数二,但城市建设非常简单、甚至简陋。市区最高的是保险大厦,约50米。其他都是以3-4层、最多5层的底层现代建筑为主,舍不得花点钱在立面装饰上。”

“斯图加特既没有法兰克福那样的现代高楼大厦,也没有海德堡为代表的德国绝大多数城市那样的具有浓郁古典风情的建筑外立面。哦,对了,你看哪一栋市新图书馆,人民便嘲笑为‘阿姆斯图加特丹’。意思是这栋建筑造型简陋,灯光低俗,好似阿姆斯特丹的红灯区一般。”

三人说说笑笑,往北又走了约900米后,来到卡大街189/191号,这里便是成立于1922年的德国纳高拍卖公司总部。

这是一栋4层高、精致的古典风格小楼。在城市风貌非常简单的斯图加特,算是别有风情的建筑。

“这栋建筑还有点特色。”马速说到。

“其实城南有一条街,也都是这样的古典建筑,街景很漂亮。当然还是比不过班贝克、科隆、罗腾堡等城市风情。”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