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三百九十章 武戏文唱不可取 (第2/2页)

加入书签

可顾北倒好,既然让我说,那我就说。

“刚才蔡导提到了武戏文唱,也有同志提出了该怎么武戏文唱,通过旁白,还有人物对话来表现,旁白我能理解,公元某年某月某日,谁和谁在什么地方爆发了一场战争,简单叙述一下战争的过程,然后再讲一下谁赢了,最多拍上两个行军的镜头,赢了的趾高气扬,输了的灰头土脸!”x33

用说的这么详细吗?

蔡小青板着脸看向了顾北,顾北虽然还没表明态度,到底是支持,还是反对,可是,听他的语气,已经非常明白了。

靠旁白来代替战争场面不靠谱,至少并不完全靠谱。

“人物对话怎么带出来?”

顾北说着,还装出一副神神秘秘的表情,对着身旁的同事说道。

“听说了吗?汜水关前,董太师的大将华雄,让人给砍了,宰他的人是个赤面长须的,可尿性了,出战之前,有人斟酒壮行,人家都没喝,抽袋烟的功夫,拎着华雄的脑袋就回来了,那酒啊……还温乎着呢!”

噗……

顾北那像是长舌妇传闲话的模样,逗得会议室内众人一阵大笑,就连蔡小青都没绷住。

咳咳咳……

王福林也笑得不行,好不容易才忍住,用力敲了敲桌子。

“安静,安静,顾北,出什么洋相,这……开会呢!”

顾北双手一摊,无辜道:“王导,这怎么能是开玩笑呢?要不然怎么说?汜水关前,十八路诸侯会战董卓,卓部将华雄勇猛无敌,众皆不能胜,恰平原相刘备麾下关羽请战,曹操斟酒以壮,羽拒之,言少待,纵马奔出,顷刻回转,酒尚温。这样行吗?”

这次没有人笑了,顾北虽然说的挺好玩儿,可是经他这么一搅合,众人也明白过来了。

武戏文唱不可取!

“顾北,你的意思是,应该着重描写战争场面?”

蔡小青问道,语气倒不像是在质问,她这人无论做什么,从来都是对事不对人,别人要是说的有道理,她自然也愿意听从。

“当然了,咱们拍的是《三国演义》,不是《孔雀东南飞》,三国时代,英雄辈出,豪杰无数,两军对垒,气壮山河,哪能是一帮穷酸腐儒耍嘴皮子,武戏就是武戏,文唱就算唱得再好,也没了味道。”

“可是钱呢?”

话题又重新回到了这个最为关键的点。

资金不足,说得再好听也没用。

“蔡导!”

顾北的表情也变得严肃起来。

“这不是钱不钱的问题,我一直不赞成把钱放在核心的位置上,台里要改编《三国演义》,所为的就是要将中国历史上最为精彩的这一段完美的呈现出来,如果不能展现真正的三国英雄争锋,那我们拍摄这部戏的意义也就不存在了。”

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要是最后就拍出一场文戏,光靠嘴皮子说,那还拍个什么劲儿,直接把袁阔成先生请出来,再说一回评书不就得了。

“当然,资金的问题,我们也必须重视,将整个故事里面,一些不那么重要的部分,可以删减掉,或者一笔带过,比如曹操远征乌桓,曹操和吕布的濮阳大战,还有孙策征江东,这些部分要么直接删除,要么简化,将资金主要集中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诸葛亮六出祁山上面,重点讲述老百姓熟悉的段落。”

蔡小青刚要反驳,听到顾北后面这段话,也陷入了沉思。

“你说的……也有道理!”

王福林没说话,满眼都是鼓励,示意顾北接着往下说。

顾北这几天也不是只带了耳朵,众人的意见,他也总结了不少,今天正好趁着这个机会,一股脑全都说出来。

“刚才说的是讲故事,这个需要编剧组的老师们多费心,抓准了调子,该怎么讲,讲哪些,要将整个三国故事里的精华讲出来,一些过渡性的情节可以弃之不顾,现在我要说的是,塑造人物。”

关于这一点,这些日子开会,也有人提到过,选角才是拍好《三国演义》的重中之重。

之前经过讨论,王福林已经定下了分组拍摄的方案,他担任总导演,通观全局,然后再在全国各地选几位优秀的导演,分组进行,这样做有利于缩短拍摄周期。

蔡小青就是王福林定下的第一位执行导演。

可是摊子铺得大了,各组同时进行的话,演员怎么调配?

有人建议可以给每一个角色选两到三位形象接近的演员,这样可以做到每一个组之间都不耽搁。

可顾北显然不能同意,一个故事里面,三个张飞,三个关羽,三个诸葛亮,观众在看的时候,还不得精神错乱啊!

“我的意见是,定下几位核心角色,这几个角色的演员绝对不能变,要保证观众在看咱们这场大戏的连贯性,其他角色……可以按照年龄段做适当的调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