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14章、远洋巨舰(3) (第2/2页)

加入书签

为此,马速还专门花费了一些时间,对南宋、金朝的大型造船厂,暗中进行了实地调研,了解他们的造船工艺、制造流程,获取了他们所有的核心造船技术资料。

这些年来,中华阁除自己培养工程师、匠人外,还不惜重金,不断从金、宋王朝各大造船厂挖掘人才。累计引进了8000余名精英匠人,现在中华阁旗下的造船厂工人达到了3万余人,可谓是中国最大的造船集团。

不仅如此,他还将10余万藏书中,有关船舶制造的篇幅都摘录出来,汇编成册,提供给船舶设计所,以博览众长。

有了这些丰厚的底蕴,马速与研究院船舶设计所的工程师们,这才启动第三代远洋战舰的设计,并力求将前世军舰的建造理念,和这个时代的造船技术进行融合。x33

期间,马速还组织了造船厂精英工匠们,一起对设计方案的施工和工艺等领域可实现性,进行了反复的琢磨、推敲。

首先,他从军舰的外观造型上,就做了超前的设计,运用了各种现代力学理论,进行了优化,将船舶的阻力、抗风、稳定等设计要素提升了数百年。

为确保设计方案的合理性,还借鉴前世飞机设计阶段,用风洞测试外形的思路。制作出等比例模型,在人造波浪中进行反复的验证和修改。

“大师兄,你或许只看到大连号吃水线之上,船艏夸张的前倾、好似刀片般尖锐、十分犀利的造型,迥异于这个南宋主流海船笨拙、高大的船楼。其实还有很多奇特的设计思路和先进技术,都在我们的视线之外。”周涛有些神秘地说到。

“首先是船的下部横截面是一个巨大的v字型、面宽底尖的构造,吃水深,稳性好,不畏风浪。在遇到侧面刮来的风时,横向移动也较小,甚至可以开顶风船。虽然这个不是我们独有概念,但我们的这种造型与船长、宽、高、深比例是最合适的。”

“吃水线下船头还有个独一无二的特殊造型,叫球鼻艏结构,是一个向前突出、圆润好似大鼻子一样船体构造。总阁主提出这个方案时,所有设计师对这个突兀的造型都很是惊奇,完全不知所措。”

“后来经过反复实验才发现,这个怪诞的大鼻子对提高航速、适航性、船身稳定性等,起到了不可想象的作用。后来,设计师们还将其钢构建支撑、外包铁皮等措施进行加固。战时,遇见一些敌方小船,可以利用我们的吨位和速度进行撞击,节约弹药。真不知总阁主是怎么想出来的创意。”

其实,这是来自20世纪后,现代舰艇为减少“兴波阻力”的一种成熟设计理念。在现代舰艇中,有非常大的作用,如安装雷达、声呐、侧面还安装辅助转向螺旋桨等。x33

“设计时在速度、操纵性、抗风浪,尤其是武器系统的配置等各方面,找到了一个相对平衡方案。最终这艘战舰的排水量仅有1800吨,只有我们已建成的纯运输远洋海船的二分之一。”

“不过,这样的排水量,在战舰中已是十分巨大。可以搭载大量的武器系统和弹药储备,满载可容纳450人的兵力,以及配套的淡水、食品等生活物资。可在远洋中航行5个月以上,而无需靠岸补给。”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