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七百七十四章:战争与和平 (第2/2页)

加入书签

放在这个封建社会亦是如此道理。

一旦开战,那花银子就好似流水一样,从中捞取好处,中饱私囊的利润运作空间就会扩大,远远比和平年代所能够攫取的财富要多得多得多。

无论是主战派,还是说主和派,那都是为了各自的利益而考虑,绝非是真正的好心。

而放在封建社会当中,就是文官集团普遍骨头比较软,主张和平和投降,尤其是宋朝便是文官集团治国最为典型的范例,哪怕是宋朝对外战争赢了,文官们也积极的主张割地赔款等等各种丧权辱国的行为,以此来维持自己的地位和身份。

毕竟,文官集团最大的对手是武官集团。

武官集团素来都是主战派,主张以武力开疆拓土,封侯拜爵,走的是马上讨功名的路数。

一旦没有战争,海内升平,天下太平,那么他们这些武将就不太有能够发挥的余地,更别提什么封侯拜将之类的美事情了。

将军从来军中取,何来科举成王侯?

文官集团是靠着科举文治,获得爵位晋升,越是太平,他们所发挥的余地和能量也就越大,自然希望天下和平,不生战乱,哪怕是牺牲朝廷的利益,丧权辱国,也是在所不惜的。

武将集团则是相反,他们必须要靠军功才能够快速往上爬,获得战功,封侯拜将,只有发动战争才能够让他们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完成阶层的快速跃迁。

皇帝自古以来都是在和平年代重用文臣,压制武将的。

毕竟,皇帝比谁都清楚,只要掌握了军权就等同于掌握了天下的至理名言。

宋朝的皇帝尤其是如此。

哪怕是丧权辱国,也绝对不会给那些将军们任何反水和造反的机会。

即便是知道能够打赢,他们也不会去努力的。

这亦是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之后的后遗症,导致历代以来的宋朝皇帝都对属下的文官们放任壮大,反而是对武官们竭尽全力的打压。

以至于后来的皇帝,即便是这些执政的皇帝们发现了不对劲儿的地方,想要更改的时候,却是悔之晚矣。

文官集团太强大的话,皇权就会被压制,哪怕是皇帝也就只是一个吉祥物,没有多少的实际权威。

这也是为何雍太皇帝询问贾芸对战争的事情如何看待的缘故所在。

军机处大臣的贾芸,作为文官集团的领袖和表率,他的意见就可以代表整个文官集团的意见。

之前雍太皇帝力推贾芸上位,就是为了减少自己发动战争,在朝廷内部引起来的反弹,尤其是文官集团的集体反对。

而若是有了贾芸这个缓冲和领头羊,那么文官集团纵然是心有不甘,打算反对,见到自己的老大都投降认怂了,就算是偶尔有那么一两个骨气比较硬朗的狠人,却也架不住众人拾柴火焰,被直接无视。htTΡδ://WwW.ЪǐQiKǔ.йēT

除此之外,雍太皇帝还留了一手,那就是一旦战争吃紧,亦或者出现大败的局面,他也可以推卸责任,让贾芸承担这个责任,通过一系列的权谋手段,卸磨杀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