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36章 针对建奴的部署 (第2/2页)

加入书签

不怪李邦华急眼,在未来一年没有收入的前提下,国库一个月支出四成存银,换谁都得急。

崇祯也开始重视这个问题,开源不能停,节流也得搞。

片刻后,崇祯抬起头:“为何没有海运?据朕所知海运成本是漕运的一半左右。”

李邦华沉默良久:“此事说来话长,孝宗和穆宗时期尝试通过海上运粮,但因为试航不利,再加上朝中反对人太多,最终没能成行。”

虽然深层次的原因李邦华没说,但崇祯心知肚明,都是利益作祟。

那些都是陈芝麻烂谷子的事,崇祯懒得管,他直接拍板:“传旨让郑芝龙的商队运输三十万石粮草进京,运输费用由你们兵部制定。同时给郑芝龙父子和水师总兵黄蜚各写一封密诏,让他们偷偷进京,朕有要事相商。”

李邦华搞不清皇帝要干什么,但作为臣子,不该问的就不能问,于是将这些信息快速记下。

就在他转身要走的时候,崇祯突然问道:“黄得功到哪了?”

李邦华算了算:“三天前传来的邸报说黄得功已到达徐州以南,按照每日行军六十里计算,再有一个月就能抵达京师。”

听到这个消息,崇祯挺直了后背。

黄得功是他的底气,也是此次围猎建奴的主力部队。

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黄得功,那么就是一个猛字。

崇祯十四年,黄德功与张献忠激战于潜山,面对的是闯世王马武、三鹞子王兴国,其中三鹞子是张献忠养子,以作战勇猛著称。此战黄得功面部中箭,却以猛制猛,最终活捉两人。x33

黄得功每战必喝酒,畅饮数斗后再冲锋陷阵。正是因为他异常的粗犷、勇猛,军中人称“黄闯子”。

在崇祯十七年四月中旬的节骨眼上,他能用的猛将也只有黄得功一人了!

“三件事!”崇祯开始制定部署。

“第一,你回兵部后拟一封圣旨,切记,是以兵部的名义起草圣旨,让黄得功前去围剿张献忠,不再进京勤王。”

李邦华懵了,他记得眼前这位皇帝亲口对他说过,建奴会在五月中下旬入关劫掠。

京师可用之兵本就不多,现在为何要把黄得功调回去?

崇祯没有解释,继续说道:“第二,在不惊动兵部内部的前提下,建奴入关前你能将多少火炮,佛朗机还有火药偷偷运往宣府?”

李邦华不是傻子,片刻后便分析出了崇祯这么做的原因。

他怀疑兵部内部有奸细!

“陛下是怀疑”

“李阁老不要多想,朕也只是怀疑,你刚刚掌管兵部不久,就算有奸细也与你无关!”

崇祯不是怀疑,是肯定!

先不提崇祯十一年,皇太极入关恰巧救了李自成和张献忠这件事。

单就崇祯十五年皇太极派阿巴泰入关这件事,就能看出明朝内部的奸细有多么可怕。

明军六个巡抚加八个总兵,总兵力达到了近四十万!

尽然找不到八旗兵主力!

要知道,阿巴泰可是在关内待了八个月!

他甚至在临沂解鞍放牧修整一个多月,期间也不曾有一支明军进攻。

官兵怯战时一回事,情报泄露才是重要原因!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