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81章 【家族教科书】 (第2/2页)

加入书签

所以,不管美食也好、传统文化也好,香港都保存得很好。举一个简单的例子,香港有不少儒商,而内地的那些后来的商人,都是非常浮躁,压根没有几点墨水。

谈到传统,林志超就发现一个有趣的事情,香港已经成为华夏古董的交汇地,就连內地都成立一个国宝买回的组织,前几年买回过‘三希’中的二希——《中秋帖》和《伯远帖》,以及《潇湘图》《五牛图》《韩熙载夜宴图》。

不过受限于资金,所以这个组织的购买力不强。

林志超打算有时间也来收藏一些古董,这个时代的古董都非常便宜,比如国宝级别的《中秋帖》和《伯远帖》,加起来只需要48万港币。论升值的空间,和物业差不多,增幅空间都在千倍。

《中秋帖》和《伯远帖》之所以如此贵,也是因为其太出名了——在紫禁城内廷、养心殿西暖阁中,清乾隆帝有一处书房,名叫三希堂。三希堂中,供着三件晋代书法圣品,分别是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和王珣《伯远帖》。

所以,一般古董也就几千几万而已,没有太贵。

若是內地来的来路不明之物,怕是几百港币几千港币已经是不得了。

“志超,给祖宗上香了!”

“来了,妈!”

林志超带着一家老小,走进一层的一间房间里,里面是几个祖宗牌位,也就是林志超的举人爷爷,以及父亲等人的牌位;上面还有爷爷和父亲的照片,爷爷的照片是叔叔带给来的,父亲的照片则是母亲带过来的。

说实话,他看到举人爷爷的照片,联想起后世的一些电影,总会让林志超有些不适;他毕竟是一个现代人,可能会联想。所以实际上这个祖堂,是吴文英在打理,而林志超只是逢年过节来上香,走走程序。

一家人都拜了之后,便走出祖堂。

“爸爸,下午带我出门吧?外面好热闹!”大儿子林瑞寰提了一个要求。

林志超摸摸已经快五岁的大儿子,说道:“好,那我们今天下午一家人就出门逛街!”

“好耶!”

随即,吴文英表示不去,留下照顾1岁多的林瑞海;唐彩芸也宣布退出,因为孕肚七个多月不方便。

这样一来,下午出行的便只有林志超、许彩英、林馨儿、林瑞寰、林瑞江。

五十年代的香港是什么样子?

如果以电影的手法去拍摄,参考这个时期要出的一部好莱坞电影《江湖客》的超长取景,发现香港很美!

在中环的马路上,好莱坞女星苏珊·海沃德坐着黄包车,棕色的秀发、红润细腻的肌肤,以及忧郁伤心的神情,时而打量着德辅道两边的骑楼建筑物,每一根圆柱子上面都是中文广告,还有放鞭炮庆祝开业。行人、黄包车、汽车、双层巴士、屈臣氏送货车,形成了和谐的一幕幕画面。

你会发现三轮送货车,是反方向设计的,装货的在汽车正前面;你会发现,电车是不关门的,年轻人可以在汽车行驶时,一个纵跃就跳了上去,非常的潇洒;你会发现,马路上没有多少汽车,而且福特车占据很大的比例。

林志超就比较喜欢偶尔拿着相机,在香港到处拍啊拍,景贤里、山顶白加道缆车站、新世界戏院、皇后戏院、金龙酒家、干诺道中的黄金海岸(后来被填海)等等。

“老公,你天天见到这些场景,为什么还喜欢拍下来呢?”走在德辅道上,许彩英好奇的问道。

两个孩子都是保镖、保姆照看,林志超拿着相机一路拍摄,许彩英和林馨儿两位美女也可以尽情购物。当然,和孩子还是有很多互动的。

林志超说道:“正因为天天见到这些,我担心香港以后日新月异,变成高楼大厦一片,这些场景可就没有了。这就是历史!”

许彩英似懂非懂,她很难理解这种历史感,因为她又没有穿越。不过她喜欢接受拍照,特别是林志超为她拍摄。

将相机丢给保镖,林志超陪大家逛街起来,若是想拍照的时候,就拿过来拍;一家人出行,随从都是三人,还有三辆汽车在附近待命,派头十足。

一家人很快大包小包的购物完成,心满意足的回家。

大年初二,林志超携家人到岳父岳母家做客,虽然说他的社会地位更高,还是唐仲源的‘财神爷’;但林志超毕竟是双重女婿,所以每年初二都会上门拜年。

两家人社会地位、财富相近,所以理所当然是互相的第一亲戚。

像是林志超的二叔林云初,都是每年初三或初四来给长嫂吴文英拜年。而今年,林志超更是邀请了李高福一家、林云初一家,到香港大酒店一同聚一聚,毕竟他时间宝贵,初三实际已经在上班了。

林唐两家热闹一番后,坐在客厅热聊,林志超和唐仲源几乎都是聊生意,毕竟这是他们的职业,女人们才会聊家庭生活。

“岳父有没有打算在纺织和成衣,进行侧重发展?还是打算齐头并进?”闲聊中,林志超问道。

唐仲源说道:“齐头并进确实不现实,现在我有点侧重附加值更高的成衣产业,当然纺织上也尽量发展。”

东方纺织主要是做棉纺,不做毛纺,香港几乎没有人会兼做两种,当然是棉纺更普及。前几年受到棉花这个原材料的限制,香港纺织业比较艰难,被日本纺织业吊打,好在如今一切恢复正常,香港纺织要搬回一些优势来。

包括玩具、塑胶,目前其实都是日本占据绝对优势,欧美的很多玩具商都是选择日本代工。好比前世的‘芭比娃娃’,便是日本代工的。

林志超说道:“有侧重确实比较重要,又不放弃任何一项,多元化发展,突出重点。成衣产业确实附加值高,而且香港目前成衣产业远不及纺织产业,预计六十年代成衣产业便会后来居上。东方制衣厂有优势,那就是在这几年凭借先进的机器,网络了不少优质客户,特别是南非的;如今,我们的娃娃服装,也会逐渐增加。”

碧儿莉莉的服装面料都是进口的,东方制衣厂来加工,一套也能赚上三四毛,十万套服装可以净赚三四万。

唐仲源点点头,女婿的‘说教’他一向重视,毕竟别人的成绩摆在哪里,他不服不行。

“我那个家族侄子,听说去年也赚了一二十万,这下唐家有三个做纺织的了。”唐仲源闲聊道。

他说的是唐翔千,其在1951年结婚时,林志超夫妇也去参加了婚礼。

林志超说道:“以您堂兄唐增源(唐君远)以前的布局,唐翔千是不会缺资源的,恐怕要人才有人才,要资金有资金!”

唐仲源说道:“去年盘的那个小厂,好像是几个合伙人做的,倒没有用到什么资源。不过也不一定,那小子突然开发出一种印尼非常受欢迎的布匹,把一个濒临破产的小厂给盘活了,确实应该得到了我那堂兄在印尼人脉的帮助。”

林志超笑道:“堂伯他自然是一步步给儿子资源,说不定一两年后,就是一家上百万投资的纺织厂呢!”

唐增源的实力,比起唐炳源也不差,海外和香港都有很多朋友和手下,否则唐翔千怎么会如此顺利的成功呢!所以看似唐增源留在内地,实际上也不过是做两手准备而已,早在二战后,他就已经布局海外。

有些老家臣,哪怕现在是给别人打工,只要唐增源一封书信,便会重新投入少东家麾下,这就是这个时代的‘忠、信’。

而且,唐增源应该还有香港某某公司的股权,一旦儿子在创业时需要,立马就可以变现。

大家族谁不懂狡兔三窟的道理!

地球洗几遍,也是这种家族生存的可能性更大得多。

所以,这些都是活脱脱的教科书,林志超自然会学的。

唐仲源笑着说道:“你这样一说,我还真觉得是非常困难的,我那个堂兄很早就派人在香港考察,以前业务也做到了东南亚。”

他倒没有什么感觉,东方集团目前资产值已经是七八百万港币,去年他第一时间大量更换老式机器,大举投资纺织染成,所以信心十足。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