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82章 造反的缘由 (第2/2页)

加入书签

可他此时却是一脸喜意,冲沈清抱拳一礼:“沈小姑娘,世子让属下给您送信来了!”

旋即他从怀中掏出一封信来。

沈清连忙接过,又看向齐二和孤灯两人:“你们先出去。”

待两人走后,沈清连忙拆开信。

信依旧很厚,可这次萧恒写的全是她最想知道的消息。

这两个月来,宁王跟朝廷打了艰难的一仗。

宁王大军损失了近三万人,可朝廷却丧师十余万,可算是朝廷连连败阵。

就在前不久,朝廷派来的大将军,郑国公杨荣被活捉,朝廷余下的三十余万大军尽降宁王。

这其中,她大舅、大哥、常远,还有义军首领郑平的一个女儿郑挽澜,立了大功。

萧恒在信中着重提了一下这个郑挽澜。

郑挽澜今年才13岁,可却身手了得,达到了一种不可思议的程度,且她极其擅长侦察、野外生存等技能。

宁王大军能以少胜多,除了宁王一方的能人多,杨荣而是个纸上谈兵的家伙外,这个女孩也立下许多大功。

光是其一人,不仅帮助宁王军做出了一些正确的战术决策,还斩杀了数千敌军!

一个小女孩如此逆天的胆识和能力,简直把宁王都惊呆了,直呼其乃真正的巾帼英雄。

前不久,就是郑挽澜、常远和沈进领队,把杨荣给活捉了。x33

接着王升进行了一场慷慨激昂、壮气凌云的演讲,劝降了朝廷大军。

关于王升如何劝降朝廷大军,还关乎宁王造反的缘由。

大燕建朝至今,只有五十来年。

开国太祖皇帝,是宁王的祖父,而宁王的父亲庙号为太宗。

太祖定下的规矩,正妻所生的嫡长子享有绝对优先继承权,另有嫡立嫡,若无嫡子,立嫡兄弟也不可立庶子。

到了太宗这儿,一共有四位嫡子,分别是长子、二子、四子和六子,老六也就是宁王。

太宗是在宁王10岁那年登基,登基后便册立老大为太子。

可老大身子骨很差,自幼体弱多病,在宁王14岁那年便病逝了,也未生出嫡子。

之后太宗一直未册立新太子,到了宁王18岁那年,太宗不知何意,留老二、老四在京,打发了宁王到封地,命其统率十万大军驻守边疆。

直到十年前,发生了一场宫变,老二一家全部死于非命,太宗立老四为太子,紧接着太宗便驾崩,老四登基为新帝。

此事处处透着诡异,可宁王远在边疆,难以窥探京中情形。

当时宁王试探送信回京,询问太宗死因,并要求回京赴丧,却得到新帝含糊的回答,只令其不得离开封地。

想来是其上位不正,忌惮宁王的军功和手里的兵,且其上位亏得不少外戚、权臣、宦官辅助,急匆匆上位后深陷各方争斗,哪里能腾得出手再对付宁王。

宁王也正是那时,起了反心。

此后朝廷再有召宁王回京,便都被宁王以边关祸乱为借口拒了,朝廷怕逼急了宁王,也担心边关失守,一时也拿他没有办法。x33

老四登基后也好景不长,不过当了两年皇帝便驾崩了,庙号为高宗。

高宗之死也处处透露着诡异,其本有两位嫡子,但登基的新帝却不是其嫡子,而是当时高宗贵妃的儿子三皇子。

这位三皇子的上位手段更是可笑。

就在高宗过世的前几天,高宗的皇后和两位嫡子全部莫名死在一场大火中,三人死后连葬礼都未举行,高宗便急匆匆改立贵妃为新后,册立三皇子为太子,紧接着高宗驾崩,三皇子登基为新帝。

三皇子登基时年仅15岁。

这位新帝一上位便成了傀儡皇帝,朝廷完全被宦官、权臣和外戚把持,其中就包括郑国公府。

郑国公杨荣的母亲卫国长公主,是宁王的嫡亲姑姑,也是太祖皇帝的嫡女,太宗皇帝的嫡亲妹妹,身份何其尊贵。

高宗和当今皇帝能顺利登基,也亏得卫国长公主领头参拜新帝,呼其万岁。

就算不论高宗是如何得位,当今皇帝是为庶子,按照太祖的规矩,其身不正,且其登基不过八年,整个大燕都被朝廷搞得乌烟瘴气,民不聊生,四处滋匪。

这般下去,整个大燕算是要断送了。

宁王身为太宗唯一活着的嫡子,便是打着拨乱反正、肃清奸孽、救国救民的旗号起的兵。

而卫国长公主、高宗和当今皇帝,很可能就是弑君杀父、谋权篡位的逆贼!

宁王造反,师出有名,以王升的口舌,鼓动人心,策反朝廷大军,自然手到擒来。

这一场仗,等于朝廷白送给宁王数十万大军。

萧恒信的最后还告诉沈清,待新军收编整顿完毕,他们便要攻去京城了。

沈清看完信后,近些日子悬着的一颗心总算放下不少。

如此看来,宁王成事几乎会是板上钉钉的事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