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1章 挑绸缎 (第2/2页)

加入书签

清源县缺粮的人口比马文会预估的还要少些,拢共只发了三万来石粮出去。

于是县里的赈灾粮还富余了近三万石,但这些粮食也有用处。

马文会特意把颗粒较饱满些的粮食留了下来,预备待清源雨水充足后,这些粮食发给农民做种子。

整个清源耕地有28万余亩,一亩地约需一斗粮做种子,这些粮恰好够用的。

事情有条不紊地推进着,沈清最近也三天两头往县里跑。

没法子,她若隔天不去县里,就会有马车下乡来接她了。

正好近日沈进也有事要来县里忙,他打算把县里两间铺子重新开起来。

两间铺子都是县里最上等的铺子,位置都处在县城主街道。

绸缎庄是四间门面房的大铺子,还带着个大后院,后院有着六间房。

当铺只有三间门面房,却是二层楼,后院也带着五间房。

但铺子以前的人手都被程师德给清理走了,沈进还要重新物色人手。

好在范忠人缘广路子广,帮沈进给找了两个掌柜。

两人都是行家,一个就是以前在程师德当铺掌眼的朝奉,沈进又把这人给请了回来继续在铺子里干。

另一个则是一位姓邱的寡妇,以前是开织坊的,专织土布,只是这灾年间织坊开不下去了,邱寡妇便把织坊给盘掉了。

虽说邱寡妇是开土布织坊的,但这布匹生意总有共通之处,再则一个寡妇能干起一个织坊不容易,沈清一听说有这样的人,立马就决定用她了。

掌柜有了,其他打下手的人就好找了,待人手一齐,铺子便重新开张了。

就是绸缎庄的生意不怎么好,因为旱灾的关系,清源县元气大伤,这会儿来买丝绸的人自然少。

当铺的生意倒还行,有经验丰富的朝奉在,收货卖货朝奉都有路子,也不需沈进操多少心,他只需每日去盘查盘查账本就行。

这天沈清跟大哥来到县里,先去找了萧恒,约他一起到她的绸缎庄看看。

那些绸缎放在铺子里也卖不掉多少,存着还落灰,她打算挑几匹好料子,给自已和两个哥哥做几身新衣。

几人也没再坐马车,直接走了过去,因为她两家铺子离她县里的宅子就隔了一条街。

如今两家铺子都挂上了新牌匾,一家名叫‘华盛绸缎庄’,一家名叫‘华盛典当行’。

到了华盛绸缎庄,邱掌柜一见沈进和沈清,便笑着迎了出来:“东家,你们来了。”

邱掌柜今年不过三十出头,身形瘦高,长得不算出挑,但一双眼睛生得又大又亮,眼球略微有些突出,给人感觉有些强势。

沈进笑道:“邱婶,我来挑几匹料子带走,你先忙你的。”

邱掌柜:“哎,那你先挑。”

这家铺子三面靠墙都做了货柜,还做了长长的柜台,货柜和柜台上都摆了不少丝绸,铺子一角还有给客人歇脚的地方,摆了张低矮长桌和几张椅子。

沈清拉着箫恒坐了下来,孤灯和残影则站在两人身后。

沈进进了柜台,挑出一些他觉得好看的料子,又抱出来摆在桌上给小妹挑,一下抱出来几十匹。

沈清挑挑拣拣,挑出三匹青绫,这个做里衣,又给大哥二哥分别挑了匹蓝靛色和竹青色的绸缎做外衣,给自己挑了匹月白色的绸缎做外衣。

挑完又问萧恒:“你要不要也挑几匹?”

萧恒想了想,见桌上还有匹跟沈清挑的同款月白色绸缎,便抬手指指这匹:“那我挑这匹吧。”

沈清点头,正想喊邱掌柜把这些料子给包起来,一行人从铺子外走了进来。

朱四娘带着四个小姑娘走进来,看到沈进和沈清竟然也在,顿时蹙起眉。

当即领着四个小姑娘走了过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