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章 沈家兄妹 (第2/2页)

加入书签

村里几个地主大户,也都是沈、徐两族的人。

原主家早年底子太薄,还是前些年发达起来的,这大户,沈家还够不着。

她所说的大户,是拥有良田百亩以上的地主。

几个大户为了造福乡里,几十年前合资在村里办了个学堂,村里男娃去念书费不了几个钱,对沈、徐两族尤为优待。

因此村里识字的男人还挺多的,原主家这条件,男人更加不会是文盲。

所以家里小辈都有名字,不至于叫个阿猫阿狗什么的。

原主的爷爷沈大山,其原配早逝,后又娶妻赵氏,也就是原主的后奶。

沈爷共有三儿一女,大儿子二儿子是原配所生,三儿子和小女儿是赵氏所生。

小女儿名叫沈娇娥,今年才14岁,还待字闺中。

仨儿子分别叫沈福、沈瑞和沈昌,现都已成家。

老大沈福娶妻周氏,育有一子一女,长子沈坚16岁,女儿沈桃11岁。

老二沈瑞娶妻王氏,育有二子一女,长子沈进13岁,次子沈策9岁,女儿也就是5岁的原主,沈清。

老三沈昌娶妻徐氏,育有一女,取名沈蓉儿,如今3岁,另外徐氏的肚子里又怀了个,来年家里怕要再添一口人。

老大沈福是个地道的农民,性情憨厚老实,这两年因为旱灾,家中粮食紧缺,年初就去了别村的一个大地主家做工,每月就回家一次。

老二沈瑞据说打小就会做生意,长大后跟人一起走南闯北的倒货跑商,据说一年能鼓捣好几十两银子,沈家如今青砖瓦房的院子就是沈瑞出钱盖的,田地也有小半是沈瑞添置的,也算有出息了。

可惜沈瑞命不长,三年半前一次出远门,遇到了山贼,整个商队都折外头了,只听人报了信回来,连个尸首都未见。

原主的娘王氏也在三年前病逝,之后二房就剩了仨孩子。

至于老三沈昌,是沈家唯一一个正经读书人。

村里是有学堂,但学堂先生教的都是小孩子,若想有所成,还是要到县里书院念书。

沈昌今年21岁,他自13岁起就在县里念书,早年还是原主爹沈瑞掏银钱送他去的,后来沈瑞没了,沈爷依旧供着他在县里念,灾年间也没让他落下学业,其妻女倒住在家里。

乡下人家,供个正经读书人不容易,原本家里供着沈昌,其他人就得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何况这到了灾年。

二房没爹没娘的孩子,日子就更难过了。

也好在原主有个有本事的大哥,沈进从小力大如牛,十来岁就能成为家里耕种的主力,今年年初时,沈进也跟着大伯沈福一道做工去了。

两人如今同在邻村马大地主家做事。

那马大地主不是一般的地主,听说其举人出身,家有良田上万亩,人称马大老爷,在清源县可是数一数二的大乡绅!

听说沈进和沈福颇得马大老爷看重,两人在马家干活,不仅能管饱,每人每月还能领二斗粗粮。

这时候的一斗粗粮,至少有21世纪的十七八斤重,二斗就有三四十斤粮食,可不少了。

有沈进带回来的粮食,沈策和原主才能在家过上太平日子。

但虽说原主在家还算有口吃的,却也要看人脸色。

前儿晚上原主发起了烧,沈策求家里俩老的给原主请大夫,却换来后奶赵氏的推三阻四和谩骂,结合昨儿沈清迷糊中听到的话,估摸是沈策自个找了村里唯一会看病的李大夫赊了药,这才救她一命。

否则昨天那种情况,沈清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熬过去。

别说,这药还真管用,她昨晚出了一身的汗,如今烧已经退了。

沈清目光又扫向系统背包,意念打开,看到背包里的东西都还在,暗暗松了口气。

这太原一旱旱两年,朝廷又不作为,一年两年老百姓还能苟延残喘,可要知道当地不少大户已经开始趁乱兼并土地,许多农户失了田地,来年那些人该怎么活?

再则来年再旱呢?

届时怕要出大乱子。

她背包里的物资,此刻就显得弥足珍贵,也给了她底气。

正想着,隔壁有了动静。

沈策迷迷瞪瞪转醒,一看天都亮了,诈尸一般挺起身。

再一看妹妹已经醒了,忙绕过炕桌爬过来摸了摸沈清的脑门,感觉妹妹烧退了,当即大松了口气:“可算是好了。”x33

昨儿晚上他也是等妹妹出了汗,这才敢睡。

不怪他担心,他妹妹从小就身子骨弱,刚出生时跟小猫崽子似的,奶都说养不活的。

每次妹妹一生病,都让他担忧得不行,妹妹真是好不容易才长这么大。

好在李大夫没骗他,给他拿的药真管用。

“小妹,你再躺会,二哥去看看大娘烧了饭没。”

沈策说着,也没等妹妹回话,又忙穿好袄褂棉裤下了炕。

昨儿妹妹病着,一天没吃什么东西,这会儿该饿坏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