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6章 论府兵制、募兵制度的优缺点 (第2/2页)

加入书签

李青将王守仁阐述的情况,简明扼要的说了下……

朱厚照拧着眉,缓缓放下朱笔。

几个大学士亦面露惊诧,眉头皱起。

杨廷和是新人,自然要担起‘喉舌’的责任,拱手道:“皇上,军中无小事,改动制度更是天大的事,此事需慎之又慎啊!”

“杨卿以为该当如何?”朱厚照抬头望向他。

杨廷和被问的一愣,稍微想了想,道:“祖制不可轻易更改。”

“臣附议。”刘健附和。

谢迁亦是赞同。

李东阳蹙眉沉思,左右为难,选择沉默。

都是杰出人物,且屹立在权力巅峰,这些也算不上秘密,他们清楚这些,但,他们更清楚改动军中制度牵扯有多大,一个不慎,便是弥天大祸!

因此,一直无人提及。

他们不是看不到军队制度的弊端,可失败的代价……太大了。

李青没说话。

议政,辩论,这种时刻,越早暴露自己真实目的,越被动,后发方可制人,先发只能受制于人。

朱厚照沉吟道:“李卿的意思可是……搞募兵制?”

“皇上,万万不可啊!”杨廷和忙出言阻止。

朱厚照皱了下眉。

李青倒是十分和气,笑呵呵道:“皇上虚怀若谷,杨大学士不妨直言。”

闻言,朱厚照也不好发火了,闷声道:“说说吧。”

杨神童学问渊博,当即引经据典,道:“历史证明,府兵制才是最优选,募兵制……皇上,兵到用时方恨少啊!”

“纵观历史,大一统王朝几乎没有上来就用募兵制的,之所以后来用募兵制,那是因为府兵制进行不下去了……”杨廷和深吸了口气,道,“当然了,宋代倒是一上来就用了募兵制,可这是有原因的。”

“宋代在建国之初,对土地、户籍的掌控力就很弱,不得已才搞募兵制,当然了,这其中也有宋太祖出身的原因,他对募兵制度有私人感情……”

杨廷和分析道:“不可否认,募兵制对军队战力,是有一定提升作用的,可相比优势,弊端更大!”

杨廷和严肃道:“募兵制会极大的削弱将士对皇上的忠诚,久而久之……藩镇割据的情况,未尝不会出现。”

“不错!”刘健沉声道:“一旦出现那种情况,锦绣河山必将倾覆,唐晚期的惨祸绝不能在大明上演。”

谢迁瓮声说:“募兵制度往往发生在王朝末期,土地兼并严重,流民暴乱,当此时也,用募兵制度既能快速招兵,又能解决一部分流民,可谓是一举两得,然,眼下大明国泰民安,改用募兵制度,实乃昏招!”

杨廷和作为第一个站出来的,自然要冲当急先锋,言辞也愈发激烈:

“呵呵,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这么朴素的道理皇上都不明白,看来……也不知兵啊!”

朱厚照脸上一热,悻悻道:“胡扯,朕自幼读书兵书……”

他突然火气上来,一摔纸镇,骂道:“杨廷和你放肆,议政就议政,你搞什么人身攻击?”

杨廷和一个激灵,这才想起这不是学堂上课,少年不是学生,也不再是太子,是君,是皇帝。

自己身为臣子,这么说,确实太伤人了。

“臣有罪!”杨廷和忙起身拜倒。

朱厚照胸脯起伏剧烈,恨恨瞪了眼李青,“说说你的看法。”

‘李卿,帮朕找回场子!’

李青清了清嗓子,道:“杨大学士言之有理,却不够客观。”

“哦?”双手伏地的杨廷和抬起头,道:“不知李太师有何高见?”

李青笑笑,道:“拿‘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这句话来说,杨大学士适才所言,实乃大谬。”

爽!……朱厚照抿了口茶,斜睨了杨廷和一眼。

杨廷和不敢再激怒小皇帝,对李青却丝毫不惧,哼道:“何也?”

“府兵是常备兵制度不假,可养兵千日,未必能用兵一时,杨大学士学识渊博,难道不知历朝战乱时期,军户逃亡现象非常严重,且是常态?”

杨廷和一滞。

李青继续道:“既是议政,当足够客观才是,方才你也说,募兵制相比府兵制,军队战力会有提高不是吗?”

“本官是说过,本官也不否认……”

“如此便好!”李青打断他,继续说道,“俗话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今大明四海承平,国泰民安,然,居安要思危,眼下大明卫所兵战力日益低下这是事实,真若有朝一日起了战事,当如何?”

刘健眉头一拧,便要打断。

李青不给机会,当即抬高嗓门,道:“府兵制确实常备兵的保障,然,即便抛开战力低下、军户逃亡,军户数量固定且有限,这个事实,几位大学士不否认吧?”

刘健一滞,悻悻闭了嘴。

李青继续道:“而募兵制就能解决兵力不足的问题!

在募兵制度下,只要朝廷有钱,便能招来兵员,这点,可有错?”

杨廷和蹙眉,刘健沉思,李东阳不语。

谢迁却说话了:“李太师这番言论,看似中肯,实则大谬!”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